返回会江陵 第四百六十九章 冤大头与配额(3 / 4)  幻之盛唐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中,裹好褥子塞好抱枕,刚坐下来没多久,黑裙白兜的初晴就叩门进来,拿了今天访客的记录来过目,我就在小东西的房间里,靠着那些软绵绵的布偶玩具看了起来。

    有些拜访可以不理会,有些可以解释谢绝,有些可以拖延,有些可以安排到将来的日程中,最后却发现,今天来而来一位稀客

    却是许久不见的姑苏慕容家的那位慕容望,带着几名江南背景的登州商人,刚刚来过,因为我外出没在家,所以是薛景仙接待的。

    “老薛还在府上么。。。”

    因为薛景仙总算是有家了,所以我给他在梁府旁边安排了一座独门院的小公馆作为贺礼,不再象过去一样,一天到晚都住在我府上。

    “还在左花厅下的签押房。。。”

    初晴回答道。

    “叫他过来说话。。。”

    我吩咐道。

    他们是来找关系,竞买漕运的配额,现在这些伴随龙武军发家的商人,似乎越来越活跃,几乎任何官方向民间承包委托的项目中,都有他们的身影。

    因为继任李泌的河北采访处置大使李揆,正在努力恢复天宝年间的漕运规模,当年为了解决关中日益增加的人口粮食问题。开元初,河南尹李杰始为陆运使,从洛阳含嘉仓至陕州太原仓,置八递场,相去每长四十里。每岁冬初起,运八十万石,后至一百万石。每递用车八百乘,分为前后,交两月而毕。其后渐加,至天宝七载,满二百五十万石。每递用车千八百乘,自九月至正月毕。

    天宝二年,又有左常侍兼陕州刺史韦坚开漕河,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至华阴入渭,引永丰仓及三门仓米以给京师,名曰广运潭,又名积水潭。旧于河南路运至陕郡太原仓,又运至永丰仓及京太仓。

    天宝中,每岁水陆运米二百五十万石入关。因此河阴仓等所储漕米和物资不仅供西运长安,又兼为各地军费开支之用。

    只是战后李泌主持河北期间,打理兴修水利,疏浚河渠,而负责漕运的人力,不再从沿途州郡兴师动众的就地调发差遣,而是水路上由裁汰军人组成的工程军承运,又从口外互市,获得上万牵挽的牛马配备其中,陆路则分包有实力的劳役商人以车牛抵转,可以说相对效率提高了不少,也大大减少了各种名目的损耗。目前大致恢复到了天宝年间的六成。

    但是完成对关内的输粮后,这个回程就等于空载了,过去是发给丁壮遣粮,沿途自行解散归乡,现在情况有所不同,数万的工程军和牛马照样需要消耗粮食。

    于是时任江南租用调使的第五岐特地提出一个建议,与其让这个回程的人手和运力空置,还不如向民间招标承运其物,所得财货二成补贴那些工程军,为差役钱,其余归中处置,一部用于筹集安置解甲归田老军的差遣费,一部为国家创收,所谓一举三得。

    再加上登州至江南海运的兴盛,因此西北路之财货,因此自此通达往来于江南,后来朝廷经略河北各镇的钱粮输供,也是通过这条回程的路线,乃至龙武军在安东派遣军的供给,也是通过这条线,因此运输配额变得不敷使用,紧缺起来。

    但是相对民家自己运输,这种官运虽然贵了一些,但是在大宗项目又有无法替代的诸多好处,比如不用过关卡滞留,没有盗匪乱兵之损,负责承运的都是前军人组成的,地方上没人敢乱打主意,因此配额减少,竞争反而劲烈起来。

    自从我就任内枢密使后,军队的漕运配额,由兵部的库部、驾部两司具列所需项目,总章参事府进行规划,再报送枢密院审核添减发布,可以说整个过程,都掌握在与我关系密切体系内。

    他们之所以跑过来,是因为李揆正在开浚汴水(广济渠)的工程。

    (真正的历史上,自从兵乱以来,很久没有整治河道了,到处泥沙淤积,河床堵塞,千里河道变成了浅水滩,水路运输犹如旱地行船。再有就是百姓死伤流亡过半,人工奇缺。三是盗贼蜂起,沿河两岸到处是匪徒巢穴。四是沿岸驻军多为骄兵悍将,粮米经过,马上截留。在这种情况下,恢复漕运谈何容易,乃至史称斗钱运斗米。运输成本已经高得令人无法接受。朝廷也因此陷入财政周转困难的恶性循环)

    由于唐代每年输往京师的漕粮于春上自江南起运,四月由淮入汴,因正逢枯水期,“多属汴河乾浅,又般运停留,至六七月始至河口,即逢黄河水涨,才能出行,期间等待空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逐渐被新兴海运取代,但是随着国力的恢复,南北输通的巨大需求,光靠海运还是无法满足。

    因此疏浚加深汴水方便行船的同时,李揆还刚刚在阻隔白沟水与黄河支流之间的大虎岭下,挖通了一条一里半,约三丈宽六尺深的并渠,以分流其运,由此粗估汴州到长安之间的运量,又可以增加半成,不要小看这半成,就算分配给枢密院一半,也是数十万石的配额。

    此外,为了满足新增漕运配额的需求,李揆还放出风来,打算从沿海各州定造五百只浅底大船,每船定价400缗,这种船乃是前户部左侍郎兼盐铁转运租庸使刘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