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七十三章 别情(3 / 5)  幻之盛唐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随行的宗教团体中,已经确定了他的名字,虽然失去了在吐蕃传法并成为藏传密宗开法祖师的机会,但是所谓历史名人自有历史名人的格局,就算是换了个全新舞台,他也照样能够崭'露'头角,

    借住我的权势和吐蕃覆灭的大势,他现在已经在长安成功站稳脚跟,并混的是风生水起,通过翻译校正大量各族文字的佛典,传播身口意三密之金刚化现法。得御赐紫衣,四品大僧官供奉,身受十数所寺院轮流供养,坐下弟子数百,信众盛名卓誉,被誉为最有可能成为唐传密宗中,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之后的第四大士。

    由于他在房中术和内宇宙观修的养生法门上,有独到之处,在天子身边也不断有人说他的好处,毕竟对一个庞大帝国的上流社会来说,饱暖思***,繁衍和长寿是永远受到追捧的话题,因此很快就被天子诏对,赐金鱼袋归,并成为正在编修的大藏经《乾元藏》的监修之一,乃至在大朝日宫廷拜竭的资序中,也仅次与当代的国师不空上人两三个身位而已。

    做到这一切,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敬鬼神而远之,有事才拿来用的实用主义,因此但凡是外来宗教,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蜕变和融合的过程。

    虽然对佛教发源地已经式微的外来僧侣来说,中土这个人口和版图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国家,才是佛教发展的真正乐土,但是关于信仰和教派的竞争也是极其激烈的。

    因此来中国做高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门槛之高,不亚于后世博导考评入院。

    首先是语言和口才关,

    起码要汉语六级,并通晓基本的历史国情的典故,如果沟通交流关都没法过,又怎么向别人输灌你的理念和主张,忽悠别人捐献供纳奉养你呢,这些只是最基本的要素,就算是普通寺庙的知客僧,也能掌握的。

    高僧不可能是狂信徒,因为狂信本身是与理智和思考相勃的,虔诚的信仰和无条件的狂信是两回事,没有一个理智而清醒的头脑,就只能象西方历史上那些被忽悠去做炮灰的所谓虔诚十字军成员一样,大部分不是死在路上,就是替野心家和投机者做了嫁衣。

    然后是标新立异,却又有着相对周密逻辑循环的理论体系,让人耳目一新有觉得很有深度,才会吸引足够数量的第一批好奇者来了解自己,发展出潜在的信徒。而为了信徒和政权的支持这些社会资源,佛门各派本身理论更新换代的需求,也是竞争极其激烈的。

    光看历史上那些层出不穷的一代代派系祖师什么,就知道这个行业的演变进程。

    光是精通佛法还不够,没人会喜欢一个整天满口大道理的和尚,还要求至少能够精通历史典故,精通一门到数门的诸如文学、诗歌,乃至茶道、书法等被社会各阶层认可的有品位的专长。

    然后把自己总结的思想和理论,蕴含在这些接人待物的社交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结交各种社会阶层的人物,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威望。这也要求圆润自如的社交手腕。

    就像很多寺庙愿意叫厢房借住给那些学子,本身也是一种潜在的投机,利用这些可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的知识分子阶层,进一步扩大自己所在寺院的口碑和影响。

    但做到这一步,也就是各个能持家善于经营的寺院住持而已,距离高僧还远着呢。

    所谓雅俗共赏,成为高僧的进阶,就是善于在那些看起来平凡庸俗的事物中,发现世间共通的哲理和佛门有关的感悟,

    有足够的弟子和稳定的信徒不断为自己宣传和造势,在往来的人群中,也有足够分量的上层社会和官僚体系的成员,为自己鼓吹和赞扬,基本就可以步入高僧的门槛。古代,口碑和名望都是靠有权势和名望的人,口口相传而产生的。

    然后要会炒作,而且善于利用无遮大会,变***经之类的一切公众场合,制造话题炒作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类似教门之争的辩经说法,是最好的捷径之一。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那是因为他们总能带来标新立异的东西。

    在缺乏足够丰富多彩娱乐项目的古代,看两个或是更多声名在外的公众人物(高僧),用丰富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相互打嘴炮,本身就是一种门槛极低的大众娱乐,就好比后世的百家讲坛、名人访谈节目一般,总是不缺乏喜闻乐见的围观群众,有时候甚至可以通过事先约定好的内容,达到双赢的程度。

    因为围观的群众中很大部分都是学识有限,或是干脆就没受过教育的白丁,这就要求你,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文学口才修辞造诣的基础,要求相当的水准,没有人会喜欢一个迟纳寡言的高僧。

    所谓道教主张修行的地法财侣,在高僧进阶之路这里也是通用的。有道场才能收徒传法,接受信徒的供养,积累足够财富和田产,才能修更大的寺院和更多的造像,吸引更多的信众香客,供养更多的徒子徒孙进行脱产修行,每天吃饱睡足了没事就是唱经观想,编书印经研究佛法,并有余力频繁的进行布施和赈济,在社会下层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声望和影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