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一十七章 天朝炮兵(3 / 3)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和12磅榴弹炮的攻城利器。正因为此,戈登以后益发跋扈难制,李绍泉虽派有副将李恒嵩会办常胜军管带,亦愈感棘手。待“苏州杀降”事件发生。两人几乎势同水火。虽几个月后经过赫德调解,常胜军再次参战。但李、戈两人之间的裂痕难以弥合。后来李绍泉终于奏请朝廷批准,花银10万两将常胜军给资遣散。但留下其精华——炮队600人与洋枪队300人,编入淮军序列。

    乾国近代意义上的炮兵由淮军开风气之先。淮军因衍生于湘军,在初期由湘军直接拨入的竟占六成。其初期的营制、装备当然与湘军相同,唯抵沪以后,李绍泉亲见洋人利器精良,遂师夷之长技,几年内淮军尽弃旧式冷热兵器,换装洋枪洋炮,成为中国第一支全近代化装备的军队。待平定圣平军、绺军之后,淮军成为全国主要支柱武力,尽管有各种复杂原因所致,但淮军的装备战力无疑是一重要因素。

    70年代以前,乾军中使用的洋炮主要是依靠外购输入。那时输入的是前装炮,称为炸炮或开花炮。依其身管长短,分为长炸炮、短炸炮两类。长炸炮就是加农炮。其大小是按炮弹重量区分的,大的弹重百余磅以至几百磅,小的弹重几磅到十余磅。乾国从英、法等国输入的有12磅、24磅、32磅等种。12磅以下一般用于野战,这时期野战炮的长度约为口径的16至18倍,火炮重量为炮弹重量的110至150倍,装药量为炮弹重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附有炮架及弹药前车。进行直射时,炮弹约在300码距离上落地;如增大射角,射程可达3000-4000码,但距离这样远时,命中目标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其有效射程不超过1400-1500码,即使在这个距离上,6发或8发炮弹中,也只可能有一发命中目标。24磅和32磅炮是用于攻城或装备于要塞及军舰上的重炮。一些为专门目的制造的,共长度为口径的22至25倍的炮,射程大,命中精度较好。短炸炮就是臼炮(田鸡炮或冲天炮)。当时乾国仿制的短炸炮有18磅、48磅、108磅等种。这种炮的炮身最短,一般约为口径的6至12倍。口径较大,一般为13英寸、15英寸或更大一些。发射时固定于45度角,用加减装药来定射程的远近,如18磅炮用药3两多,射程达1000余米,初速为200-260米/秒,弹道弯曲。一般用于攻城或装备在军舰上,也可用于野战。由于其炮身短,炮的重量较轻(18磅炮重不过50斤),因而运动灵便;由于其射角大,初速小,炮弹所受空气阻力不大,因而射程较远;出于其弹道弯曲,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及有掩盖工事具有较大助威力,这是它的优点,其缺点是命小精度差。

    60年代初乾国开始仿造新引进的前装滑膛炮,以后在洋务运动中达到了高潮。由李绍泉一手建立的苏州样炮局就造出了24磅炮弹的生铁制田鸡炮,月产量有6-7尊。以后的江南制造局在9年间共生产12磅、16磅、24磅炮弹和生铁及铜质滑膛前装炮128门。后江南制造局在英国人的督导下,仿制出英国阿姆斯特朗式40磅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即以钢管为内管外加一熟铁箍,以增加炮身强度。制造此炮时,采用了热套工艺。该炮口径4.7英寸,炮管长为口径的41倍,有膛线,射程远,最大射程7900码,炮弹侵彻力和命中精度,均较滑膛炮有较大提高,是乾国最早制造的钢质火炮,然而产量不高,到现在为止,仅生产出10门。(未完待续。。)

    ps: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