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百七十五章 不宣而战(1 / 3)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骊龙”号和“汉阳”号很快出了仁川港,驶向外海,此刻天气晴朗,微风徐徐,这两艘涂成上黑下红的维多利亚式涂装的军舰在呈绿色的清澈海水中显得分外的显眼。

    二舰驶入外海之后,闵泳宏便下令开始阵形演习,二舰随即由一字纵队变为并列横队,又变为一前一侧后的乱战小组阵形,随后又变为一字纵队。

    看到二舰行驶迅速,变阵灵活,闵泳宏感到很是满意,这阵子的勤于操练并没有白费。

    在睁开眼睛看世界后,朝鲜人普遍有一种危机感,闵泳宏也不例外。在天津水师学堂学习时,他见过停泊在天津大沽口的许多外国军舰,也曾上过乾国海军的“龙骧”号铁甲舰上实习,心惊于西式蒸汽军舰的强大,而那时的朝鲜,却仍然只有装备木帆船的水军。

    现在的朝鲜海军,虽然有了乾国赠送的蒸汽军舰,但在闵泳宏看来,这两艘军舰比起西方国家的同类舰艇,还是显得弱小许多。

    对于日本海军的现状,朝鲜方面并不清楚。

    闵泳宏只知道,日本海军一败于乾国,于苔湾之役中损失惨重,二败于萨摩海军,于西南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战后日本的经济迅速恢复(这也是令朝鲜开化党人倾心羡慕的原因之一),海军也得到了重建,但是重建后的日本海军是什么情况,闵泳宏等人一无所知。

    不光是闵泳宏等人,连海防总管闵泳穆和闵台镐这样的重臣乃至国王李熙,也都不清楚日本海军的现状。

    对于海军,日本人这一次的保密工作可以说做到了家。

    但不管怎么说,闵泳宏和尹正彦已然商定,若是遇到日舰来犯。不管如何强大,他们也一定要予以迎头痛击。

    纳尔逊的“见敌必击”精神,已经通过乾国海军教官的教授。移植到了朝鲜新式海军军人的血液当中。

    “前方发现煤烟!”一名负责观测的军官突然大叫起来。

    闵泳宏心中一惊,马上举起了望远镜。立刻便看到远处海面上有两道轻微的烟柱。

    虽然只是两道小小的烟柱,但闵泳宏不知怎么,心中却越来越感到不安。

    “全体备战!”闵泳宏下令道。

    “备战?”大副赵文命有些奇怪的看着舰长,“那也许是商船吧?”

    “我说备战!马上!”闵泳宏沉声道。

    看到舰长有些发怒,赵文命不敢再说,而是传令下去,很快,甲板上的水兵们立刻开始忙碌起来。

    很快。炮手们都在炮位前就位,闵泳宏深吸了一口气,又举起了望远镜,向烟柱的方向望去。

    渐渐的,第三根烟柱出现了。

    第四根,第五根……

    大副赵文命的脸色变了。

    “正前方发现军舰!三艘以上!”

    “发现日本军舰!”

    观测军官不住的大声喊着,其实不用他们说,闵泳宏和飞桥上的军官们都看清楚了,出现在望远镜中的,是一支由军舰护航的庞大船队!

    看着对面舰船上一面面迎风飞扬的日章旗。朝鲜海军官兵已经确定无疑,来的是日本海军的军舰了。

    对方很快也发现了两艘朝鲜军舰,行驶在最前方的两艘日本军舰开始转向。向朝鲜军舰迎面驶了过来。

    看到这两艘日本军舰,闵泳宏的眼中闪过惊奇之色。

    虽然是第一看到这样的军舰,但他凭借以往所学,还是马上能够猜出来,这是两艘英国造的新式撞击巡洋舰。

    两艘日本巡洋舰快速驶近,闵泳宏很快便从望远镜中看到了它们的舰名,分别是“筑紫”和“相川”。

    撞击巡洋舰(乾国人称为碰船兼快船、碰快船)的源头,可以上溯至9066年意大利、奥地利两国之间爆发的“利萨海战”。那次海战中,由特格特霍夫海军上将率领的奥地利舰队列成横阵(或称楔型阵、“人”字阵。中国称雁行阵),大败采取纵队的意大利舰队。从而影响了世界海军战术的走向。海战中,奥地利旗舰“斐迪南德”号将意大利舰队旗舰“意大利”号拦腰撞沉的经过更是成了海军史上的经典战例。尽管这次撞击战术的成功运用里夹杂着太多偶然性的因素。然而对沉寂已久的海军战术和舰船设计领域来讲,利萨海战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思想,引发了关于船头对敌战术的意义、舰首方向火力的重要性,以及撞击战术价值的再认识,大转变由此开始。

    撞击战术的偶然成功,很快被传成了神话。以至于有人要设计以撞击为主要作战手段的军舰——撞击巡洋舰。始作俑者是英国著名的舰船设计师乔治?伦道尔,因设计“小船装大炮”的“蚊子船”而声名鹊起的伦道尔,是性价比理论的坚信者,他坚持可以建造一种小而便宜的军舰去战胜和替代昂贵的铁甲舰,这类小型军舰的重要特征是航速快、装有撞角、舰体外形简洁、隐蔽,能够利用其装备的撞角、大口径火炮对铁甲舰构成威胁。这一概念性的理论随即受到追捧,以至于本世纪后期,人们可以在世界各地很多军港里见到这类军舰的身影。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