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百九十五章 亦敌亦友(2 / 3)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日达成和议,与贵使重叙旧谊。然如此延宕,言路参我有意拖延,其欲阴使我与贵国交兵,则实非我所愿也。’伊藤闻言泣下。大隈西园寺柳原亦流涕。”

    “和谈稍歇,伊藤云将和款节略电报国内,请政府批示,言未毕,有日人随员进,送急电于伊,似是日主亲来之电谕。伊藤四人览毕,相顾太息,遂允和款。……”

    9085年(大乾光旭十一年,日本明治十八年)1月4日,上午8时30分,天津,望海楼。

    伊藤博文接过乾方书记员放在他面前的条约日文文本,看了起来。

    他看得是那样的仔细,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看着。

    看完了条约,当他的目光落在签字处时,一下子变得呆滞了,手也跟着颤抖起来。

    此时的伊藤博文,心中充满了悲凉。

    一名乾方书记员将笔墨纸砚送了过来,伊藤博文机械的拿起了毛笔,看着条约文本的签字处,伊藤博文的手臂一下子僵住了。

    此时他手中的毛笔,好似有千斤重一般。

    伊藤博文看了看对面,只见坐在对面的林逸青,神态从容的在条约文本上工整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写完之后,放下了笔,从一个硕大的印匣当中取过关防大印,在朱红印泥上蘸了一蘸,加盖在了文本上面,然后又取过一方小小的青玉印章(林逸青的私印),盖在了自己的名字旁边。

    看到林逸青的动作,伊藤博文又看了看自己手中的毛笔,眼泪瞬间流了下来。

    他知道,这一落笔下去,对日本来说意味着什么。

    那天,一封来自东京的电报,让他们丧失了做出最后努力的希望。

    这封电报,是明治天皇亲自发来的:

    “……前览奏报,闻已争取减得三百万镑,朕心甚慰,……听闻萨贼欲要来犯,已致书乾国政府,欲为先导。闻琉球现泊运船十余只,载兵万余,萨舰在琉专候此信,即日启行……朕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朕前旨与乾国订约,以免两国失和,萨舰东来,重启战端……”

    明治天皇在这封电报里,已经明明白白的表示,战火已迫在眉睫,需要马上和乾国签约了。

    在接到电报的那一刻,伊藤博文可以说满腹愁思。

    谁都知道,一旦在这份条约上签字,对日本来说,意味着什么!

    200万英镑(折合乾国白银800万两,日元1200万元)的沉重负担,将使日本复兴的脚步再度停滞!

    伊藤博文在心里想要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但他的手却不知为何,一下子变得酸软无力,手中的毛笔拿捏不住,竟然掉落在了桌上,让些许墨斑溅到了条约文本之上。

    “日本若不盲动,锐意经营,十年之内,未必不能东山再起。”林逸青看着伊藤博文的样子,微微一笑,说道,“天道无亲,惟德是亲。贵国如愿振作,皇天在上,必能扶助贵国如愿以偿。俊辅先生不必如此为难。”

    听了林逸青的话,伊藤博文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他伸出手捡起掉落的毛笔,重新蘸了蘸墨,在条约的签名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伊藤博文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之后,发出了一声粗重的叹息,重重的向后倒在了椅子上。

    柳原前光看着伊藤博文,赫然发觉,现年不过44岁的他,原本乌亮漆黑的头发,竟然有了些许斑驳的灰白色。

    此时的伊藤博文,仿佛一下子变得苍老了许多。

    柳原前光看着这一幕,眼角禁不住湿润起来。

    而在对面,林逸青看着刚刚完成签字的伊藤博文,眼中也禁不住闪过敬佩之色。

    熟知世界近代史的林逸青,对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伊藤博文,一直保有一种难言的敬佩。

    伊藤博文的名字对乾国的改革派人士来说也并不陌生,甚至连久居深宫的两位皇太后都知道日本有这么一位能臣,仁曦太后召见郭筠仙时问及伊藤博文,郭筠仙的答语为:“伊藤久历欧美各国,极力模仿,实有治国之才,专注通商睦邻、富国强兵之政,不欲轻言战事、吞并小邦。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

    这一次伊藤博文前来天津谈判,林逸青和伊藤博文唇枪舌战之外,亦有交心之言。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