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皇帝大婚(2 / 3)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婚姻美满,白头偕老。

    合卺宴的结束,标志着大婚典礼中最重要的成婚礼接近尾声。紧接着要举行的是一系列的婚后礼。农历五月初二,皇帝在紫禁城内举行朝见礼,初四举行庆贺礼,初五、初八分别举行筵宴礼和祈福礼。太和殿上高悬巨幅“囍”字,皇家乐队分列东西两边,光旭皇帝坐在太和殿内,接受王公百官的朝贺。庆贺礼结束后,还举行隆重的颁诏礼。颁诏礼在广安门城楼上举行,礼部官员把帝后大婚的喜讯昭告天下。

    农历五月十五,光旭皇帝在太和殿设宴,款待皇后娘家的男性成员和王公大臣,而皇后则出面宴请娘家的女性成员。至此,光旭皇帝的大婚典礼落下帷幕。

    这次大婚,共花费银550万两。其中,各种“外办”耗费,共为105万余两,占大婚开支总额的20%左右;而由“内办”的帝、后应用冠服、朝珠、钿钗、金银珠宝玉器,嫔位所用器物,皇后妆奁,以及后嫔铺宫应用的金银器皿等,共为银400万两以上,占总耗费的80%左右。

    这些银两主要是从各省、各税关指派筹解的,是从全国征收上来的财富。虽然大乾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仁曦太后对筹办光旭大典曾指示说:“国家经费有常,目下整顿武备,需款孔多,各省时有偏灾,尤宜体念民艰,爱惜物力,朝廷躬行节俭,为天下先,该大臣等,务当仰体崇实黜华之意,严饬承办各员,认真原理,不准稍涉浮冒。”但官员们的实际做法则完全相反,大婚典礼的经费,不但没有“节俭”下来,反而逐步加码。光旭十三年五月二十日仁曦明降懿旨,光旭大婚应需款项,“著户部先行筹画银二百万两”,各省“预为指派二百万两”。半年之后,光旭十四年正月十七日总管内务府大臣福昆面奉懿旨:“办理大婚之款四百万两尚不敷用,著户部再行筹拨一百万两”。九月二十六日又奉旨“续行筹拨五十万两”。三次共筹拨银550万两。

    对于耗费如此巨额银两办理帝国皇帝的婚礼,帝国的臣民们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当,但一些对帝国命运一向关注的外国人士则颇有微词,为帝国政府服务的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就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据帝国军机处档案记载,光旭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如果每人每年口粮按二石计算,计折银二两九钱二分。光旭皇帝结婚耗用白银550万两,按当时的粮价折算,可以购买近400万石粮食,足够190万人吃一年。”

    “当下的大乾帝国正处在内乱外患丛生、天灾人祸迭起的重重灾难之中,如此奢侈铺张的皇帝婚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举行的。光旭十年六月,山东河决,毁坏历城、齐东、利津等堤坝,大片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水灾,帝国政府仅拨银16万两赈灾;光旭十一年两广水患,帝国政府仅下令拨银6万两赈济;光旭十二年北运河决口漫溢,使永平各府受灾,帝国政府只拨银12万两救急;光旭十三年郑州河决口,南入于淮,使河南、安徽大片地区受害,帝国政府仅截留京饷漕折银30万两赈恤。到了光旭十四年,由于皇帝婚期的迫近,需要大量的金钱,这一年虽有多起水、火、雨、雹、震、疫等灾害发生,但却未见有拨银救灾的记录,只是免除了某些地区的税赋钱粮,拨留了13万石京仓及海运漕米用来赈济灾民。这样一对比,可见帝国政府用于人民生计迫切需要的开支寥寥无几,而从民众身上疯狂榨取的财富则多得难以计量。”

    京城,敬亲王府,花园。

    微雨丝丝没入浅草中,月光被薄云掩遮,夜月的芒光弥漫在谧夜宁静的空气中,淡淡的浮光朦朦胧胧地照亮了眼前这片清清的小小人工湖。

    雨渐停,敬亲王仰起头,任风拂去了头上的斗篷,吹起了他的衣袂。银白色的丝袍如银瀑般在风中散动,纯白得如同空气中漂浮的月光,淡白,却又隐隐带着丝丝说不出的凄凉。

    敬亲王抬头举目。暮云沉降于茫茫天际,黯星淡月。

    “今天应该不算是个观星的好日子吧,王爷。”树影中的齐布琛眯着眼,仰望雾云夜布的天空,声音如霜似冰。

    敬亲王的头猛地低了下来,两道锐利的目光直射向湖旁的齐布琛:“是老齐啊。”

    黑暗中的那两道目光在一瞬然闪过。

    “有什么事吗?”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