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四章 理想之地(1 / 4)  大秦之帝国再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感谢老书友“火焰撸卡奇”再次的热情打赏!

    ps:真的要分成一章三千字的两章吗?荣誉还想着下个月写那种一章一万字左右的大章节呢,伤心ing

    …………………………………………………………………………………………

    夷陵三面环山,只有在东南方向有一块平原;江陵东与南两面皆有沼泽地,北面也是一座山岭。

    这两个地方的地形说来都是易守难攻的地形,如果是在那种诸侯混战的战乱年代,有人占据江陵与夷陵,那么对发展的前期肯定相当有利。

    夷陵与江陵的中间是一片在南方十分罕见的广阔平原,有了那些山岭与江水作为防御线之后,平原地带能够开发为可以耕作的田地。占地至少二千二百倾的田地一个收获季节可以出产多少粮食?

    吕哲详细研究过两地的地形,他心中已经有了腹稿。

    要是这次作战获得胜利,吕哲就能够占据下夷陵与江陵,利用周边的地形来布置防御线,牢牢地控制两地。

    亲身走在广阔的平原地带,能更加清晰地观察并作出规划,他现在就眺望远处的山岭和依稀可见的江水。

    “这个地方真是不错。”

    十分适合作为耕作地的位置,它的南边是横跨好几个郡的大江,只要引水进入平原,那么灌溉系统就会非常发达,根本就不担心没有足够的水源。

    秦国一统时期水利技术其实已经基本完善,像是“曹国渠”或者是巴、蜀那边的“灵渠”都是用非常成熟的技术在建造。当然,现在“灵渠”还在改造之中,并不是完成品。

    一块永远不担心没有足够水源的粮产地,它对社会代表着什么呢?代表着拥有稳定的粮食来源,在任何一个年代都会是一块战略要地。

    “奇怪了,南郡当局为什么没有开发这块平原?”

    吕哲这个对农业并不熟悉的人都能察觉出这块平原是一个优良的粮产地,一定是有什么难题困扰着南郡的官府。不然没可能放着不开发。

    将近四万人正在平原缓缓地朝目的地江陵靠近,先期斥候早就在持续回报桂越和闽越的动态。事实证明闽越与桂越也有安排探子在夷陵,吕哲率军出发后的一个时辰左右,足够百越的探子用某种方式传递消息回去。而斥候也回报过来,从桂越与闽越的动作来看,肯定是察觉秦军的动静了。

    按照目前行军的速度,他们还有将近两个时辰左右会到达江陵。

    从夷陵到江陵,快马驰骋只需要两个时辰左右,散步般的走起来则是需要四个时辰左右。随着速度的不同,到达的时间也就不一样。(所以别看晕了,这个时间是不固定的)

    被押解着赶路的瓯越战俘一路上看起来比较配合,他们似乎也知道自己将要去哪,配合中带着一丝的古怪。

    到了中午时分。吕哲在斥候查探周边没有发现敌情的前提下命令全军止步,他们没有走进旁边不远处的林子遮阴,而是在正午的阳光下开始吃饭。

    可以说,逢林勿进是率军者的常识。

    行军姿态的伙食当然会与驻营状态不一样,士兵们在得到吃饭的命令下从腰间悬挂的皮囊中掏出馒头。辅兵还会一个个分发早就烤好的肉食。

    吕哲吃的东西比士兵们要丰盛一些,他的食物是用竹管闷出来白米饭,竹管的盖子被打开的时候米饭还热乎乎的,一些用竹管存放的细肉丝和汤也很香很浓。

    秦军并不提倡在食物上的同甘共苦,如果军官吃的东西与士兵一样,那么士兵们不会感动。军官、有爵位待遇的人吃的东西与士兵一样,士兵们会惊恐的想“完蛋了。一定是粮草不足”。粮草充足又吃的一样,士兵们会产生不满的情绪,认为自己将失去奋斗的目标。

    很不符合汉朝以后的观念对吧?但秦人就是这样,他们已经习惯立下什么样的功劳会有什么样的待遇。如果军队真的讲求什么人人平等,那么还努力地拼命杀敌做什么,他们将失去绝大部分的上进心。到时候作战讲的就是依靠将领的个人魅力。士兵喜欢哪个将领就愿意为其拼命,不喜欢就糊弄着,这样的军队还能叫军队?

    秦军的善战依靠的就是那森严的阶级性,体现在吃喝用度和将会获得的待遇上,并不完全是因为军律的关系。哪个国家的军队没有军律,为什么偏偏是秦军闻战而喜。用现代的方式来说就是同样是军人为什么非得矮谁一头,哪怕是为了炫耀比别人吃的好一些,那也值得奋起作战了。

    吕哲已经基本摸清秦军士兵打起仗来为什么会那么勇猛的原因,他没想去改变什么。其实这样就挺好的。

    瓯越的战俘们看到秦军停下要吃饭的时候很是期待了一小会,发现秦军没有要拿食物给自己的时候稍微骚乱了一下,使得那些负责押送的辅兵很是紧张。

    “他们在问,为什么不给吃的。”

    两万多人总会有那么几个懂得百越话的人存在,当他们说出瓯越战俘骚乱的原因后,听到的人一阵破骂。

    不是战争状态除了贵族谁都是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