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六十三章:纷乱(2 / 3)  大秦之帝国再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够肆无忌惮?”

    与卢绾搭话的那名禁军士卒只是点头,似乎是没有交谈的兴致。

    “我有几个发小也参加了出塞作战,可惜的是他们大多是在混编军团,做的都是一些后方戍卫和驻守军务,极少能够参与到对地方的梳理,要是在骑兵军团……”卢绾没看出搭话的禁军没谈话的兴趣,他一直在喋喋不休地说着。

    因为对军队文化层次的重视,非战时的汉军其实是会有人专门教导知识,获取知识的前提是识字,那么关于拼音也就在军中推广开来。无论是在什么年代,有知识的人都比较受人尊重,教导将士们识字和获取文化的是军中的典校,在那一段过程中极为容易打成一片,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政治工作的一个小手段。

    因为识字逐渐普及,也是因为纸张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关于书信的往来自然是变得频繁,只要是不牵扯到机密之类的东西士卒都能写信回家,这样一来后方对于前线的战事发展虽然存在延迟性,可是并不是一无所知。

    曾经,有人建议吕哲必须严格控制战时的信息管制,避免因为前方的一些情况让后方产生混乱,又或者是后方的一些情况让前方的将士军心出现动摇。这么一个建议符合军队的条例,毕竟军队是很特殊的群体,很多事情充满了管制性,只是一直没有过限制不能写家书的先例,吕哲在迟疑中也只是设置了审查手续,而所谓的审查手续是建立在得到士卒同意的前提下。士卒不同意怎么办?那就别想要让信送出去呗。

    必须说明的是,一直在邮政系统没有出现之前,哪怕是能写家书怎么送回家中也是一件麻烦事,通常只能是拜托要归乡或是会路过家乡的人帮忙携带。因为识字率的普及,不但是军中书信来往量增多,民间的书信往来其实也爆发式的增长,有了需要之后吕哲自然是设置了邮政系统,不过军中的书信并不是交给邮政系统,是由军方自己的驿站系统在传送。

    邮政系统的架设是建立在官方本来就有的驿站基础上,吕哲“创造”出邮政系统的原因是方便社会,其实更大的因由是需要安置因伤退役的军方人员。

    不止是南陵戍卫军在向禁军士卒打听北方战事,靠近禁军的黔首也在打听,没有受到保密条例限制的禁军士卒愿不愿意回答,那就要看个人的性格了。

    有太多的人在讨论,叽叽喳喳的声音又开始了,因为说话的人太多现场“嗡嗡”有变大的迹象。

    “王上,是不是让表演开始?”

    “那就开始吧。”

    没错了,大军回归有一项必有的节目,那就是由本土安排一些表演。表演的节目有许多种,可以是伶人表演舞蹈,也可以是乐师进行奏乐,更加可以是一种有巫教形式的大型傩舞。

    现场人太多,没有舞台的前提下,受到视野的制约能够看到伶人表演注定不会太多,同理的情况下大型傩舞也不是大多数人能够看到,那么只有让不受视线制约受众比较多的乐师演奏音乐。

    伶人不单单是指女性的舞姬,其实男性在这个时候也被称呼为伶人。伶人的数量在任何时代都不太多,毕竟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培养一名伶人也就意味白白养活一个娱乐而不事生产的人,所以伶人一般是由富足的贵族或国家来进行培养。到了后期,伶人之中的男性一般会被阉割,这种行为在同一时间段发生在没有信息沟通的东、西方,不得不说,简直神奇极了。

    音乐发展到上古先秦末期其实已经比较丰富,不过欢快节奏的音乐依然被认为靡靡之音,只有那种平板且严肃的音乐才是主流音乐。

    与伶人同理,乐师也是不事生产的人,拥有乐师的人的身份还被严格的限制,因此相对来说乐师的数量远要比伶人少许多,造成的现象是不到一定的身份地位,极大多数的人可能一生只有在丧葬场合上才能听到不正规的音乐,用音乐来陶冶情操是想都别想的事情,至于想要听到符合礼仪的全班音乐更是属于奢望。

    因为难得能听到气派的全班音乐,自官府安排的乐师开始集体演奏之后,叽叽喳喳的谈论声总算是静止下来。

    在这个时候,一支队伍从南陵的北城门出现,打头的是手持五彩斑斓旗帜的方队,方队后面是以赵婉为首的一种妃子和吕哲的子嗣,其后才是文武官员,最后批次是侍从、侍女、护卫人员等等。

    吕哲刚刚就在奇怪,为什么伶人等等的表演者不在,演奏音乐还需要用随军出征的那批乐师,看到出现的那支队伍中有着众多伶人、乐师等等表演者的人影,哪里还猜不出是被带到了城西处。

    赵婉迈步的步子很快,紧随其后的是卫雯,这两人的孩子都随吕哲北征,心情迫切一些是自然。在她们身后是吕哲其它的妃子以及夫人,有几个人牵着孩子或怀抱婴儿,那么速度也就快不起来。

    走在后面的吕雉见身为王妃的赵婉太过急切想要见到孩子忘记了什么?

    吕雉一手牵着闺女一手抱着怀中婴儿没办法追上去,这种场合也不允许高声呐喊,似乎是犹豫了一下,她找到机会对着“浑身一身轻”的魏爽低声说了几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