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七十六章:人事已非(2 / 3)  大秦之帝国再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应的戈矛就在淘汰之列,加入了只需要掌握刺和档就能上阵使用的长枪。

    “刀”目前这个“字”还没有被创造出来,一律是称呼为剑。汉军之中使用刀的兵种不少,像是持盾朴刀兵那种长柄厚背刀,骑兵使用有弯曲幅度的斩马刀,步兵使用没有弯曲带有破甲性质的横刀,弓弩手装备的那种长度四十五厘米左右的短刀(现在称呼为匕)。

    剑在汉国已经走向一种极端化,分为礼仪剑和杀人剑。

    礼仪剑其实就是薄片性质的双刃剑,不具备砍的材质,刺起来也不具备足够的硬度,压根就是一些文人骚客减去重量用来装饰(B)的用具。

    杀人剑一般是列装给军官,采取的是青铜工艺中的一种“凹凸制作法”,也就是剑身并不是笔直到底,剑身某些部位的厚度也不一样,长度严格规定在七十厘米。(详情可以从纪录片《沉睡的军团》中的“血色青铜”一篇寻找)

    另外必须说明的是,横刀除开专门用来破甲之外,其实也是针对骑兵的一种战具,与之搭配的是长柄斩马刀和陌刀。目前汉军还无法掌握陌刀的使用,因此也就没有所谓的陌刀兵这个兵种。汉军的重步兵除开列装了六米长矛之外,只是针对性的搭配了长柄斩马刀和横刀用于近身格斗。

    汉军淘汰的兵器太多了,一直到两个汉军的军团到来,蒙恬仔细观察之下没有看到流行于上古先秦诸多兵器的影子。

    “都是针对性非常强的列装,只有少数看去像是猛将的壮士还装备钺和镐……”李由说的钺其实就是斧头的一种,但是到了隋唐时期演变成连枷,是一种猛将们非常喜欢的重兵器,至于镐其实就是狼牙棒。

    前来的两个汉军的军团一个为骑兵军团,另一个是混编模式的步兵军团,除开战兵之外还有诸多的辅兵,人数大约是在十七万左右,统率该支汉军的主帅是司马欣。

    大军渡河历来就是浩浩荡荡场面极大,特别是前来的汉军中有一个是骑兵军团,那么看去就更加是场面浩大。

    蒙恬得知司马欣是汉国塞外方面军的主帅时内心里是极为复杂的。

    曾几何时的司马欣不过是秦国一郡之长史,也做过秦军一支野战军的主将,那次秦军南下因为疫病和多种原因不败而败之后,谁都认为司马欣就算不死前程也肯定是黯淡无光了,谁又能想到司马欣会在归附吕哲之后扶摇直上?

    “汉国的新任太尉是谁?”

    “消息还没有打听到。”

    “哦……”

    蒙恬打听新一任的汉国太尉并不单纯是出于好奇,是想要从新任人选来猜测汉国接下来的国策。

    国家任命某人到哪个职位,地方官会因为官员的变动有了新的变化,中央的人士变动更是关乎到国策是否会出现改变。

    司马欣卸去太尉一职变成一个野战集团军的主帅,接任他为太尉的人曾经有诸多的人选,但是最终成为新一任太尉的却是谁都没有想过的蒯通。

    蒯通的履历一直是在军方,可是他并不能算是一员武将,更倾向于是文官体系,接获消息的秦国中枢在猜测汉国的军方策略是不是要出现改变,有一种呼声是认为汉王哲任命像个文官多过于武将的蒯通接任太尉,有可能会使开扩形态的汉军转为巩固内部。

    十七万汉军渡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索性的是先前运来物资的船队一直停在原地,洛水河面上也就出现一种船只、小舟川流不息的情景,甚至能看到大量战马被牵入河道,人为驱使下渡河的景象。

    很多动物天生就会游泳,马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几个秦军将领站在河岸看着众多战马像是在下饺子一般进入河道,然后又成群地泅渡过河,他们的眼神里满满都是羡慕。

    章邯就是其中一个站在河边观看的秦军将领之一,他现在的身份是秦北征军第二战将,麾下就有五千新式骑兵。

    “并不全然都是陇西马,有许多的是赵地和燕地马种,”苏角的眼神不错,发现了什么似得讶异道:“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驽马?”

    驽马是驼物用的矮脚马,其实就是滇系马,南方区域的马种一般就是驽马,它们是被用来作为畜力使用。

    这一批前来的汉军中,用于作战的战马数量有将近十二万,用于拉车、驼物的驽马数量则是超过三十万。

    物质逐渐匮乏的秦国对于汉国出动这么一个大手笔自然是无比的羡慕和震惊,蒙恬更是深深感觉到了汉王哲出击塞外的决心有多大。

    “那些厢型车是什么?”

    “听说有几个用途,最主要的是装载士兵,另外也用来携带床弩。”

    “床弩?”

    “是啊,汉国的混编军团大抵都有携带军事器械的习惯,那种厢型车有一种是专门用来装载巨弩。别看表面看上去长长的模样,其实两边是可以拉伸的结构,后车厢打开之后可以抬高,露出的是三具多发床弩,每辆厢车里面更是能够携带至少五十杆长达一丈的弩箭。”

    “你怎么知道那么清楚?”

    “……我看过汉军进行试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