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百七十章:步伐有点大(2 / 3)  大秦之帝国再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听着是一连串的口号,看着是好些个忙碌的炮兵。

    清膛手有两名,他们就真的是在清膛,先是进行必要的炮管降温,然后是拿着一种裹布的棍子和刷子进行清理。清膛的过程就是火炮前端降低,拿着棍子一捅再捅,捅到白布看上去没有火药燃烧过的渣滓。

    火药包的装填更加没有什么难度,计量好的火药包先是放置到炮管内,然后由一名炮兵拿着前端绑着布条有加厚的棍子将火药包重复捅着,直至确定火药包已经抵达应该待的位置才算是完成。

    引信的安装是一个技术活,但是无非就是清理炮身后侧一个小孔,确定没有火药渣滓,也确认引信被放到正确的位置。所谓的正确位置则有讲究,不但要保证引信与火药包连接,还要保证引信的长度。通常是拿着一个木叉沿着小孔一捅,一捅之下火药包的布会出现破损,然后将引信再次用木叉捅进去,之后还需要在小孔周边进行必要的封密。

    季布目不转睛地看着一名炮兵从一个木箱子抱起一枚弹丸,有另外的炮兵转动着转盘将炮身微微上斜,之后抱着弹丸的炮兵将怀中的炮弹放进炮管。

    离得远了自然是听不到弹丸在炮管内滚动的声音,只能看见弹丸安置完毕后炮管开始向上升,然后是炮长请求发射的喊声。

    “我来过过瘾?”季布觉得一切都太有意思了。

    火炮才出来多久啊?试验的时候可不是没有发生过炸膛的事故,吕哲可不想自己的一名大将会因为事故被炸得四分五裂。

    季布感到很失望,一些雀雀欲试的人也只能按耐下来。

    火炮调整好仰角再次的“轰”一声作响,发射动作中的火炮先是传出响声,然后炮架的轮子因为一股力量的作用向后退了一点点距离。炮架向后退,自然是有炮兵会推着将轮子推到原有的位置,而这个时候发射出去的弹丸才算是落地。

    “一千八百四十三米!”

    观测手再次报数,一样的仰角,可是这一次弹丸落点的方向比第一次发射时弹道直线向左偏移了大概六米左右,弹药也要比第一次多飞行了二十米才落地。

    “果然啊,是不能要求有什么精确性。”吕哲没什么好失望的,制造出来的青铜炮也就是大概拿破仑时代的水平,又不是现代那种火炮。

    其实哪怕是现代的火炮都不能保证一定精准,炮弹横向角度变动是火炮发射时无法改变的事情,不一定是瞄准角度出现变动导致横向角度变动,还关乎到风的力度和空气中的湿度,很多时候风向稍微改变一下,快速破空推进的炮弹就会被风力牵引着改变轨迹,射程越远的火炮精准度越差,想避免那是不可能的。

    “六米偏移,已经可以算是非常精准!”吕哲下令让炮兵多射几轮。

    接下来同一座火炮重复发射,除了第二次偏移六米之外,第五次发射只偏移了三米算是最好成绩,最差的成绩是偏移了二十三米。

    “很好!非常好!”吕哲对试验结果只能是感到满意:“可以量产吗?”

    匠阔就站在吕哲旁边,闻言立刻回答道:“王上,104毫米口径已经可以量产;115毫米和131毫米也已经完善,很快就能尽量定型量产;144毫米和159毫米暂时无法量产。”

    104毫米的是九磅炮,115毫米是十二磅炮,131毫米是十八磅炮,144毫米是二十四磅炮,159毫米是三十二磅炮。

    其实火炮还应该分为山炮、臼炮、加农炮、榴弹炮,不过吕哲现在可没有办法拥有那么多种类的火炮,另外因为技术不达标的关系也只有实心弹,像是开花弹和榴弹压根就造不出来,不过霰弹倒是有了。

    初代火炮的区别是按照发射的弹丸种类来进行区分,实心弹是一种标配的弹丸,也是最好制造和发射的弹丸,能够适应于所有的炮管。实心弹还是射程最远的一种弹丸,像是霰弹则是一种装填数十枚铅弹的炮弹,发射距离其实也并不远,但是霰弹是发射后一种扇形喷射的状态,抵近对步兵射击将会达到恐怖的威力。

    另外必须认清一点,并不是有了一种口径的火炮制造技术就能生产所有口径的火炮,认为能够生产一种口径就能生产所有口径绝对是门外汉中的门外汉。

    火炮的口径和炮管长度有着紧密的关联,什么样的口径在炮管上能有什么布局是一种严谨的科学,口径可以适当的调整,炮管却是必须保证合理性,什么口径的火炮有着什么样的倍径会关系到火炮的精确和射程,很多时候不是炮管越长或是越短越好,火炮的口径和炮管倍径必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布局。

    “我们所知道的战争马上又要发生改变了,至少两千米已经不是绝对安全的距离,”共尉不管怎么看都有一种隐隐的失落:“以后攻城战也会变得非常简单,踞城而守将会变成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不再是躲避在女墙后面就能安全的战争,城墙也不再是可以依托的防御工事。”

    吕哲一听就不由自主地看向共尉,他理解这一点是因为掌握着无数先驱者用生命换来的经验,共尉只是看了一阵火炮射击就立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