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百七十三章:使节团(2 / 3)  大秦之帝国再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此一进入帝国就是陇西郡地界。

    吕哲接收陇西郡已经有将近两个年头,不过要说将近两年的时间陇西郡有什么改头换面的发展基本是在开玩笑。

    各国使节团进入陇西郡看到的是是什么?其实就是一幅相对荒凉的画面,一切只因为生活在陇西郡那边人很大一部分是维持游牧状态,没有来过帝国的几支使节团也就纳闷地得出东方帝国会是一个游牧形式的大帝国。

    越是靠近秦地,之前的印象就不免被推翻,陇西郡的东面坐落不少的城池,那是与游牧完全扯不上关系的画面。陇西郡本身是大郡,但是算不上多么繁华,郡县的城池最大规模也就是五六万人口,这在有些使节团看来已经算得上是大城市。

    进入到内史郡地界,路途上看到的景象也是越来越繁荣,出现的村庄数量也惊到了各支使节团的一大帮人。

    很多人得出一个国家是不是强大有很多概念,但是必然离不开一个国家的人口是否众多的依据,一个国家的人口越是多也就越有强大的基础,使节团中有人向已经去过帝国的帕提亚和巴克特里亚寻找答案,得到的回复是那个东方帝国至少有四千万人口,那么一瞬间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差点惊掉了下巴。

    秦地实际上谈不上有多么繁华,吕哲接收秦地纳入统治也就是不到一年的时间,要说一年的时间能对秦地产生多大的改变是假的,不过路上来往经商的商贾队伍的数量却是激增,商贾运送长江流域乃至于是长江以南的商品来到秦地,又从秦地购买物资回去贩售,内部的互通有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从路途上来往的商队进行判断,初次来到东方帝国的使节团不免又有了新的感慨:“这个国家不但人口众多,商业上也十分的繁荣,看路途上来来往往的商队也能看得出这个国家生活很稳定。”

    那可不是什么废话,说道路上商队多代表稳定绝对不假,也只有在治安良好的土地上才会有经商的环境,若是路途上到处充满了强盗、匪徒哪怕是能经商也必然无法让商业繁荣起来。

    使节团在秦地观看到的不止是来来往往的商队,他们不时还能见到军队,那是一些收到调令移动前往某处的部队,他们也不知道秦地是近一年才被纳入吕哲的统治之下,将军队的调动视为帝国又有了新的征伐目标。

    米拉特斯向很多友好的使节团介绍,说是帝国现在正进入扩张期,不断在北面攻击草原部落,南方也在针对一些丛林部落进行战争。他特别强调了一点:“你们所进入的这个国家,她有至少三百万的军队。君王要是愿意的话,随时能够将军队增加到五百万。是的,就是五百万,只会多不会少!”

    一群人听得目瞪口呆,几个使节团之中,他们所在国家的人口都没有三百万,甚至是上百万的都没有。这个东方帝国常备军就是三百万,随时随地还能将军队扩编到五百万?他们脑袋里最先冒出来的想法是“开什么玩笑!?”,随后就是忍不住浑身的颤栗“真是无法想象的庞然大物啊!”之类的感慨。

    他们很清楚一件事情,一切的所见所闻都在清晰的告诉他们:东方帝国武装起来的士兵能够武装到牙齿,这从路上看到的任何一支军队都能明确肯定!

    进入到长江流域地界,很多人总算是明白米拉特斯之前所说的繁华是个怎么回事,那不止是所看见的一座又一座城市,也不是看到路上的商队多少,是全面认知到东方帝国几乎全方位的强盛。

    知晓自己要前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至少是已经初步知晓,那么他们赶到东方帝国首都见到帝国统治者的心情也就越加的急不可耐。

    得说一次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的话题,那就是首次来到南陵的人都被高达十五米以上的城墙震撼到了,然后是知道南陵的人口接近二百万时再次惊掉了下巴。

    进入南陵,笔直的大道再加上井然有序的城市规划,看上去简约中带着几乎偏执的次序感,文明程度越是高的人越明白那一切意味着什么,没有什么文明的野蛮人也会被自己所见下意识约束自己。

    中亚各国派遣来的使节团不少,规模上也是有大有小,规格也是有隆重也有随意,他们当然也携带着礼物,可是搞笑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很想要购买东西,但是帝国的市面货币只接受规范的铜币,金币与银币并没有真正地流通于市面,金币、银币目前是作为一个高价值的金属被用于大宗交易或者勋贵来回赠送被使用。

    各国的使节团当然没有帝国的铜币,看到好东西不能买,是在有贵重金属的条件下无法购买,那简直是令人伤心欲绝,没有比这个更加折磨人的地方了。

    后面,由米拉特斯与景驹交涉,景驹得到同意后向各个使节团接纳贵金属交换,帕提亚有自己的金币,巴克特里亚是银币,其它几个国家大多也是银币为主要货币,而部族们没有货币却是携带着天然黄金。

    景驹其实不怎么懂得贵重金属的等换价值,最后还是娩杓派来了人帮忙,针对各个使节团的贵重金属进行测试,用以确定金属纯正度和价值,再按照帝国货币价值换以铜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