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百三十三章:出巡(2 / 3)  大秦之帝国再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说,官员甚至比较鼓励天子出巡,他们认为只有让统治者亲眼看看自己的国家,才能更加了解国情,有利于官员执行一些行政方略。

    官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乐意统治者走出深宫的?无法考究了。但是观看一些史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时常走出深宫的皇帝,要么是开国之君,要么是非统治者的直系血脉……例如皇帝没有子嗣,从宗室旁支过续一名男子而来的继承人。除开这两种皇帝之外,超过九成的统治者几乎是一辈子待在宫城那个旮旯地方,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是国家的统治者,可是踏及的地方比一个平头老百姓都不如。

    什么体验民间疾苦,又是亲眼看看治理的国家,统治者真正到过的地方其实并不会太多,不过对于地方官员来说是一种麻烦。

    什么麻烦?例如统治者说要过来,是不是要建造行宫,是不是要装点一些门面?另外,像是始皇帝出巡期间的用度,粮草就是每到一地进行补充,也不是没有被骂劳民伤财什么的。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真的是不希望劳民伤财才不乐意统治者出巡吗?其实不是的。是地方官怕自己的一些作为被查出来,他们当然会害怕皇帝巡视到自己的地头。

    五万禁军中的少部分已经作为前军先行开道,大部分是在城外列队等候,跟随从宫城出发的甲士并不算多。

    鲜衣怒马的禁军或是骑马或是步行,道路两旁也有城卫军在维持次序,吕哲透过车窗向外看去,看见的是密密麻麻的人群。

    要是在明或清的时代,皇帝车驾过处应该是一大片跪倒在地的人,任何人敢于抬头看一眼天子的车驾都是大不敬的杀头大罪,可是现在并不是那么回事,或者应该说一直到有明一代之前都不是这样。

    朱元璋崛起于微末,那个时代正是华夏文化被草原马蹄践踏得破碎的年代,一些风俗和礼仪随着屠杀消失不见,朱元璋制定的一些制度中,很多都是依靠自己的理解来进行定义。

    “我做了皇帝,一定要吃黄金做的馍馍!”——从这一句话能看出很多东西,每个人都有对皇权的理解,朱元璋对皇权的理解就是不可冒犯,他也真的是那么做了。

    真正的情况是什么?是一直到两宋时期,人们的膝盖一直都很金贵,有那么一句话叫“跪天跪地跪父母”,膝盖骨跪地只会出现在一些必要的场合,如祭祀上面,并不是说碰见官员就必须进行跪拜。

    南陵的市民就没有一个是跪在地上,他们也就是对着皇帝的车驾做出一个揖礼的姿势,眼睛该是盯着就是盯着,没人会去因为谁多看一眼皇帝的车驾就认为是大不敬应该杀头。

    因为是从北门出城,南陵的市民基本是猜不到出巡的队伍要前往何处,一些富家子弟甚至是商量了一下,然后决定远远地跟着出巡队伍。

    私自跟着皇帝出巡队伍算不算是摊上大事?这就要看统治阶层的心态了,特殊时期会有特殊的处理方式,现在嘛……

    “很多吗?”

    “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些人,我们没有进行阻止,后面越来越多跟风的。队伍后面现在的人数已经超过二千人。”

    出巡队伍是走的国道,官方没有事先封路,道路上的左右道路本来就有行人。

    既然是国道当然不是私家的道路,出巡队伍走的又是中间的“天子道”,只要没有人窜到中间的路面,没有事先通知或是禁止的前提下,除非是给按上个欲图不轨的罪名,不然没道理去阻止谁要往哪去。

    “梅中郎(将)已经布置警戒线,那些跟随的人也很懂规矩。陛下,您看?”

    “少年郎嘛,只要举动不出格,随他们去吧。”

    “诺!”

    出了北门,拐了个弯,队伍踏上的是前往夷陵的大道。这条大道连通着夷陵和巫东,一直是延续到巴郡境内,直至被大山拦住去路。它还与通往几个地方的道路相同,往北可以直抵南阳郡,往南可以进入苍梧郡。

    帝国交通连续规划和建设,越是靠近帝都南陵的地方交通越是发达,同时路面的宽度也会越大。

    行走在天子驰道的队伍,他们的左右两边不会缺少行人,行人看到队伍打出的凤凰王旗时都会暂时停在原地行礼,等待王旗过去了才会重新动起来。

    车驾中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吵闹着,吕哲偶尔也会与他们嬉闹一下,更多的时候是在观看车窗外的景色。

    要是按照现在的习俗,进入冬季的十月份算是新一年的开始,冬季时分国道依然是人来车往的繁荣,说明年景应当是不错的。

    早两年吕哲已经按照自己的习惯重新规划了节日,按照后世的习俗将正月初一定为新年除夕,现在人们还在逐渐习惯新的“新年”,倒是没有后世那种过年十分的热闹。

    看左右两边的人流,吕哲看到的是去南陵远要比从南陵而出的人流多,出了南陵的人流中装载货物的车辆又比较多,那是因为南陵周边的作坊和工厂密集,造出来的货物自然是要拉往各地贩卖。

    “想要看到除夕的热闹场景,应该还是要等人们适应,也要人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