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百三十七章:啥?都是炎黄苗裔?(2 / 3)  大秦之帝国再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到了骆摇上任成为太尉,帝国军队的动作可没有前两任那么多了,还面临着执行裁军,压力可算不小。

    骆摇现在想要在太尉这一任上有更多的表现,前提当然是得到更多军方同僚的认可,好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能有所作为。他的这一任太尉绝不好当,很可能好的名声没有多少,还会被那些裁撤掉的士兵骂,怎么来为军方争取更多的利益也就成了一根稻草。

    军队装备精良好有更好的开拓,没有人会反对这一点。对于文官集团来说,他们长久以来被武将集团压了一头,不就是因为军方提交的成绩表好看嘛。

    “咱们是在说移民的事情吧?”吕议其实也是不赞成军方有兵有钱,也认为那会成为祸端,不过现在可不是轮到他当皇帝,甚至他现在连太子都不是,说什么也不能得罪军方,只能是和稀泥转移话题:“说说移民的事。”

    岭南三郡地广人稀是吧?可是帝国的很多郡也好不到哪去,也只有中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郡人口数据上才好看一些。

    帝国早些年在南边新置了南海郡和闽南郡,两郡纳入帝国疆域已经有七个年头,可是现在南海郡的在册人口也就是十八万,闽南郡那边是十四万。两郡的地形是多山多水地带,能够有现如今的人口还是因为近些年帝国对造船业的发展,所以在册人口也相对集中在沿海一线,生活在腹地人口也是少得有些可怜。

    军队出了草原,光复了河套,占领了广阔的草原地区。河套新置了九原郡与云中郡,两郡的人口是多少?是九原郡在册人口四万,云中郡在册人口三万。两郡那么大的地皮竟然只有四万和三万的人口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不过那也是因为帝国新置九原郡和云中郡只有不到两年,两年间能够这样的人口不算少,反而是成绩很不错。

    “……会这样是陇西郡和北地郡有一些家族迁徙。”萧何说的是乌氏、义氏、邦氏、西氏那些人,也有来自中原和燕地的一些发展牧业的家族。他又说:“随着我们研究出羊毛制衣的相关,也是军队对草原胡人的战事顺利,有越来越多人对移民草原生出了不小的兴趣。”

    除了河套的九原郡和云中郡,帝国在草原也新置了代郡、并郡。代郡是相连云中郡,从雁门郡以外一直延伸到渔阳郡之外的濡水。并郡是从濡水一直到右北平郡之外的乌侯秦水,并且是与东胡的疆域交界。

    吕议看到的帝国疆域图,其实代郡和并郡合起来就是后世的内蒙古草原嘛,甚至是还包含了部分的外蒙古土地。他并不知道为什么取名代郡和并郡,要知道“代”在以后指的是战国时期的赵地,“并”以后指的是部分赵地和燕地,似乎是在两汉时期还存在代州和并州,现在却是被命名在内蒙和部分外蒙的地界划分上了。

    代郡人口二万,并郡人口四万,作为新置不到一年的新郡,又是人们口中的塞外,说白了就是边疆荒凉之地,有二万和四万的人口已经不能算少数。

    “随着人们对牧畜业的兴趣增加,北疆的新置郡人口必定会提升。”萧何说着看向了骆摇。

    骆摇立刻接着话题说:“近些年不断有部落主动投靠,大抵是戎人和狄人,也有一些不知道该怎么进行划分族群的胡人部落。他们争先想要成为帝国的子民,我们对类似的事件一直在讨论怎么处理。”

    草原上都被称呼为胡人,可并不是所有部落都有阵营归属。华夏历朝历代对陌生的领域基本很少去考究,像是在两汉时期,汉帝国没有任何查证,只要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部落都统一称呼为匈奴。

    实际上是什么?是很多草原部落并不属于匈奴,他们是属于戎或者是狄的部落,很多戎和狄臣服于匈奴人,也有不少戎和狄的部落与匈奴是敌对关系,但是汉帝国根本就没管那么多。

    帝国对草原的部族划分比较详细,匈奴就是匈奴,也知道戎人部落和狄人部落的区分,甚至还知道丁零部落联盟、呼揭部落联盟、浑庾部落联盟、屈射部落联盟,进行了严格的定义,而不像是历朝历代只要草原上谁离华夏疆域比较近,将草原上的所有部落都认为是那个部族的人。

    草原部落投靠?要求成为帝国子民?其实那都是被出征的帝国军队给逼的。

    帝国军队出塞之后,很多部落也不是没有解释他们不属于匈奴,也没有参与入侵华夏,可是帝国军方根本没有去区别遭遇到的部落是什么势力划分,只要是遭遇到就会进行打击,结果就造成草原上的部落只要是被军方盯上要么逃亡要么灭亡的下场。

    军方的无差别打击也不是没有让很多原本中立的部落加入敌对势力,可是军方所表现出来的姿态是无所谓,甚至是巴不得敌对势力多一些,好能够获取更多的战功。

    后面捕奴业兴盛起来,军方变本加厉地侵袭更远的部落,直接导致的是那些部落撇丫子远窜,那么就会有相当多的水草丰满的草场空了下来。正是因为有太多水草丰满的草场空置,帝国这边又没有新的游牧队伍充填进去,一些大胆的草原部落也就派人试探,说是他们愿意接受帝国的统治,加入到帝国这一边来,然后去那些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