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埃里希·冯·曼施坦因(3 / 4)  北洋1917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任务就是赶紧将a集团军撤出以挽救整个南面战场,并让第6军团继续吸引敌军包围,直到a集团军全军安全撤出。

    1943年1月,保卢斯被晋升为元帅(历史上从未有一名德国元帅被俘,意思是希特勒要他自尽),但他选择投降,第6军团仅剩的90000人投降,只有5000多人在战后才重返德国。

    2月初,德军开始进行重组。冯·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与b集团军合并,并组成新的南方集团军,并由冯·曼施坦因指挥。1943年2月21日,他对过度拉长的苏军侧翼发起了反攻。

    这次攻击证明是1个重大的成就;冯·曼施坦因的部队进展迅速,孤立了苏军的前进单位和苏联红军被迫停止大部分进攻行动。到3月2日,霍斯的第4装甲军团之坦克先头部队军和肯普夫的军团支队会合,切断了苏联西南方面军的大部分部队,及至3月9日,德军已经在克拉斯诺格勒和巴尔文科夫?1?76?1?77?1?76?1?77对苏军造成了沉重的损失。估计有2,3000苏联士兵被打死,另有9000名被俘。此外,615辆苏军坦克及354门火炮被俘获。

    冯·曼施坦因再向前推进,其前锋是保罗·豪塞尔的武装亲卫队第2装甲军,经过被称为第三次卡尔可夫战役的血腥巷战后,在3月14日夺回哈尔科夫。为表彰这一成就,冯·曼施坦因获得橡树叶骑士十字勋章。武装亲卫队第2装甲军及后在3月21日攻占别尔哥罗德。

    冯·曼施坦因提出在夏季实施1个代号为“反手一击”的大胆行动,其目的是通过迂回到在亚速海的罗斯托夫以包围红军,但希特勒却选择比较传统的城堡行动以旨在粉碎位于库尔斯克的突出部。

    城堡行动中,冯·曼施坦因率领部队在南面实施夹击,尽管有所损失,他仍然成功地实现他最初的目标,对敌军造成更多的伤亡。领导苏军防守库尔斯克的格奥尔基·朱可夫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亦称赞冯·曼施坦因。但由于由京特·冯·克鲁格和瓦尔特·莫德尔在北部地区领导的夹击几乎彻底失败了、长期缺乏步兵的支援和预备队,以及盟军入侵西西里的爱斯基摩人行动,希特勒下令取消进攻,并同时抽调曼施坦因的装甲部队和战斗资源撤出库尔斯克战役。

    冯·曼施坦因因此提出抗议,指出胜利几乎在望,因为他觉得他已经取得了局部优势,只要再作出多一点努力,他可以在苏军出动预备队前攻破防线。城堡行动失败后,苏军对精疲力竭的德军发动了大规模反攻。

    德军的胜利,在意义上是要歼灭被包围的苏军,这既需要完成包围(这是德军的北部和南部铁钳会师)和长期的封锁包围圈,以消灭在包围圈内的苏军。即使第1步已经做到了并不等于第2步会自动完成。德军斯大林格勒后始终没能迫使苏军作出重大后撤,除了像卡尔可夫的临时性逆转。德军在库尔斯克的进攻暂停后,苏军便有足够的力量立即展开反攻。

    1943年9月,冯·曼施坦因将部队撤回到第聂伯河西岸,对追击的苏联红军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从1943年10月中旬至1944年1月,冯·曼施坦因稳定了南线的战局。然而,苏军从基辅形成了1个突出部,并在到达关键地区日托米尔。这时德军实施了成功的反击,其中武装亲卫队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和第2帝国装甲师,与第1、第7、第19和第25装甲师及第68步兵师(第4装甲军团的一部分),在日托米尔前面迂回苏军侧翼。

    他们在赫尔曼·巴尔克将军的指导下,在布鲁西洛夫、拉多密歇和meleni赢得了几个值得注意的胜利。巴尔克和他的参谋长本来想攻击突出部的根部及向基辅推进,但艾哈德·劳斯将军却赞成采取更审慎的方式。[1]1944年1月下旬,冯·曼施坦因在苏军的进攻下被迫进一步向西撤退。

    1944年2月中旬,他违抗希特勒“不惜一切代价守卫土地”的命令,命令南方集团军中的第11和第42军(包括6个师共56,000人)在1944年2月16至17日从“科尔逊口袋”中突围。最后,希特勒在行动开始后接受了这次撤退行动,并下令突围。

    1944年3月俄军又再度展开攻势,并随即突破第四装甲军团与第一装甲军团之间的空隙,准备将第一装甲军团赶往罗马尼亚山区并执行包围歼灭。朱可夫将装甲兵力集中在东南边,准备等第一装甲军团往南退却后进行包围。

    此时曼斯坦识破朱可夫的意图,于是严格禁止第一装甲军团退往罗马尼亚山区,但若想向西突围又必须面对苏联两个战车军团阻挡在前,曼斯坦因此要求第四装甲军团向东攻击与第一装甲军团会合,4月两军团成功会合,第一装甲军团二十万人得以避免斯大林格勒式的全军覆没,虽然朱可夫得知德军并不是向南而是向西后立刻命令部队往西追击,但为时已晚,以为可以瓮中捉鳖的朱可夫又被曼斯坦摆了一道。

    尽管冯·曼施坦因从不怀疑希特勒最高统帅的地位,但他却也认为最高统帅只需要关心政治、外交、整体大战略,对于战场上战术性的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