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章 琅琊二王(2 / 3)  汉冠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法,不止所辩何物?”

    卫阶明显知道的要比王生多得多。

    “道佛谁为先。”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说得清的辩法。

    而且,对佛道之辨,王生也不上心。

    既然是为道家辩法,这郭璞,恐怕就是正一教天师道的人。

    天师道如今算是道教显赫一支了。

    其下分为正一道与五斗米道,到如今,两者的区别,一般人也说不清了。

    “正一”二字的意思是正以驱邪、以一统万。正者不邪,一者不杂。正一之心则万法归一,故曰正一。

    正一教由天师道祖天师张道陵所创立,并著写《老子想尔注》为天师家学,为后期道教发展打下了基础。

    天师道,是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所立。

    当时在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的淫祀而害民。而这些祀奉鬼神的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

    张天师携王长、赵升二位弟子和黄帝九鼎丹经,来到北邙山修行。后与巫鬼群体发生了大规模宗教冲突。

    川渝一带流传的张天师以太上老君剑印符箓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为原型的。

    而被赶跑的巫鬼教不甘心失败,在大巫师张修的带领下,急跌天师道的教理,创立五斗米道。

    根据后汉书灵帝纪可知,张修为“巴郡巫人”“巴郡巫妖”等。

    正一道的创立使道教开始以教的形式出现,区别于以前的巫教,奉太上老君为最高崇信,奠定了几千年的道教历史。

    佛教起源,也不好说。

    这佛道之争,谁先谁后,得看前文书籍,但是

    没有前文书籍啊!

    在这个时候,只能靠他们编了。

    原本以为是什么文学性的东西,现在沾染上了道统之争,这就无趣了。

    王生心中有些失望。

    佛道之争,自东汉便开始了。

    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之诈妄。

    宗教道统之争,多是无趣。

    />    有这个时间,王生还不如回去多看些兵书。

    卫阶很显然看出了王生有些不情愿的心情,连忙问道:“小郎君对这佛先还是道先不好奇?”

    国人都是看热闹的性格。

    卫阶也不例外。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蜀郡西游日,函关东别时;群胡皆稽首,大道复明基。”

    儒释道,在经过本土化之后,再经过战争的洗礼,最后融合在了一起,构成了后来的社会价值观。

    三者,不存在谁忧谁劣,谁先谁后的关系。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蜀郡西游日,函关东别时;群胡皆稽首,大道复明基。”

    卫阶喃喃自语,心中却有些迷惑。

    “道佛一家,可道佛为何是一家?”

    王生总不好说,为了让三教合一,后人前人都编撰了不少书籍给后来的人做论据。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老子化胡论》了。

    老子化胡一说最早是由佛教编造。初期佛教刚入中原,传扬不易,故常依附于黄老道教而行,甚至为了让中原社会接受佛教,创造出“老子变成释迦牟尼”或“老子教化释迦牟尼”的理论。

    《后汉书》之《襄楷传》所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这段记载中就将老子出关而不知所终变成了老子出关后在外国创立佛教。

    在这个时代还有接下去的几百年,道家以此为论据,言之道先佛后,道大佛小。

    “只是见为了争谁先谁后,觉得累了,有这个时间,不如去多翻译基本经书。”

    在卫阶身后,山氏心中也有些疑惑。

    “蜀郡西游日,函关东别时,可是说的太上老祖西出函谷?”

    王生轻轻点头。

    “可为何有群胡皆稽首,大道复明基?君侯是在何处看到的这副情景?”

    史记之中,当然没有记载了,都说后人可以编了。

    没想到王生的这个嫂嫂,倒是道道家信徒。

    王生只好敷衍了事。

    “不过随口言之,当不得真。”

    “可是?”

    山氏看了王生一眼,她总觉得王生知道一些她不知道的东西。

    可惜。

    广元侯不想说,她也不能再问了。

    倒是可以让夫君代为询问。

    想到此处,山氏看着卫阶的时候,脸上都是露出两个小酒窝出来的。

    三人不再言语,高台之上,沉默的两人也开始动嘴说话了。

    “法护大师,今日你我辩法,只论你我心中之法。”

    与王生想得不一样的是,两人虽说是辩法,但气氛却很是和谐。

    想了一下,王生也想透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