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零七章 准备工作(2 / 3)  抗日保安团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算筹集这样一批物资。

    郑卫国对此当然是心知肚明,嘲弄地看了马塞尔一眼,冷笑道:“看来我们之间的友谊是完蛋了。青霉素这个东西还是卖给苏联人或者英法更合适。”说完端起茶杯,喝道:“送客!”

    几名警卫员不由分说,架起马塞尔就往外走。马塞尔面前的一杯热茶全倒了他的胸前,但他顾上不疼痛。慌忙喊道:“阁下,请再给我一点时间。”

    郑卫国冷冷地答道:“一个星期!”

    马塞尔嚷道:“不,一周的时期太短,我……”

    郑卫国冷笑道:“那就改为三天好了。”

    马塞尔没有办法,只好叫道:“噢,不!就一个星期,您等我的好消息!”

    快被拖出院子的时候,他清楚地听到郑卫国对手下说不用等德国人了,马上跟苏联方面联系。虽然马塞尔非常清楚,这很可能只是一种警告。但他不敢去赌。因为青霉素对于人口不多的德国来说太重要了。

    如果这个东西能批量生产,那么每一名德军士兵就像是有了两条命甚至更多。这样的话,总人数不变,但可以参加战斗的人次却能翻上几翻。至于对士气等精神层面的作用就更加不可估量了。

    更可怕的是一旦这种药物被敌人比如说苏联掌握。而德国人又没有的话。那么人口本就不足的德国将会面临雪上加霜的恶果。举个例子。德军士兵负伤感染死掉,而苏军士兵负伤一百天后痊愈。这样一来一去,德军的损失将数倍于苏军。

    等马塞尔走了之后。程政委他们从侧门走了进来,急切地问道:“司令,刚才谈得怎么样?”

    郑卫国叹了口气,说:“我们之前预计的不错,德国确实有放弃我国的打算。他们内部虽然有不同意见,但希特勒更看好日本。他大概是认为帮了咱们也是输,不如全力支持注定会赢的日本,免得两边不讨好。”

    程政委愤怒地说:“这个法西斯总有一天会后悔的。”

    郑卫国安慰道:“放心,这一天为之不远,我们都会看到的。”

    周参谋长又问道:“司令,那接下来我们怎么做?跟苏联联系?”

    郑卫国摇了摇头,说:“我们就这么送上门去,苏联是不会重视的。而德国人已经知道了青霉素的好处,肯定还会回头,所以咱们接着等下去就是了,现在是比拼耐心的时候。”

    周参谋长叹一口气,说:“可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啊!”

    郑卫国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不能光指望洋鬼子。武汉方面估计还能再撑几个月,我们要抓紧时间做好反扫荡的准备工作。”

    程政委说:“下午的时候我跟杨教授谈了一下,现在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主要是推平城池和破坏公路,照目前这个进度一定能赶在日军扫荡之前完成。”

    周参谋长笑道:“眼下各分区的进展都很快,反倒是我们中心区几个县拖了后腿。”

    郑卫国呵呵一笑,说:“中心区六个县先不急,还是以各村修筑地道为主。”

    历史上,冀中首先进行的就是这两项工作,合称“拆墙破路”工程。因为冀中主要进行的是游击战,城墙和发达的交通对日军有利,所以必须要破坏掉,以免为敌所用。

    这个工程非常大,在抗日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根据地所有的县城的城墙均被拆除,后来连一些大点儿的镇子也把围墙拆掉了。至于公路也基本破坏,号称人造山地。

    但现在跟历史上却有些不同,因为以97军的实力不可能一直跟日军打游击,有条件的时候还是要以运动战为主的。同时,有些地方需要防守,有时候需要进攻,所以阵地战和攻坚战也不能完全避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城墙全部拆掉,想要防守的话就麻烦了。公路全部破坏掉显然也不行。别的不说,97军的炮兵就没法移动了,更不用说那些缴获的汽车和坦克。基于这种变化,郑卫国就下令外围各县仍按之前的计划进行,中心区六县则暂时不动。当然也不能什么都不做,挖地道就成了中心六县的主要工作。

    周参谋长说:“据各县报上来的情况来看,各村百姓对于挖地道似乎并不热衷。很多村子基本上就是应付一下,宁愿歇着也没人爱干。”

    程政委也深有感触,说:“是啊!很多人家只挖了一个大坑,上面盖着一块石板就算交差了。”

    冀中后来以地道战闻名。这种集藏、住、行、吃、打于一体的战防体系曾在小学课本里面做过详细地介绍。不过冀中的地道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完善的,最先只是仅能容一人藏的地洞。当地人称之为“蛤蟆蹲”,据说以前防土匪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蛤蟆蹲”便于隐蔽,挖掘也很简单,但问题是一旦被敌人发现就成了瓮中之鳖,想跑都跑不掉。而且敌人一旦烧房子,很可能将地洞里的人活活熏死。所以冀中军民逐渐将“蛤蟆蹲”越挖越深,越挖越长,最终家家相连,村村相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工事。

    杨教授在平安县见过比较完善的地道,对此非常推崇,感慨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