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五十六章 冈村的三把火(1 / 3)  抗日保安团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八月中旬,苏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向三十公里长的战线发起全面进攻。苏军投入总兵力约五万七千人,并配以炮击及空军支援。早在战前朱可夫就向斯大林提出要求统帅部务必在一个月内从南欧、外高加索与白俄罗斯抽调两个坦克师、一个机械化炮兵师开赴诺门坎前线。此外,朱可夫还要求火速增加三个航空兵师和四个机械化防空炮团。

    朱可夫曾在1938年到中国担任国民『政府』的首席军事顾问,对日军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方式非常了解。事后证明,朱可夫这些举措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不是在技术装备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苏军必将收获一场惨败。万幸的是,斯大林同意了朱可夫的要求。

    日军呢?在开战前,就发生一起令人惊讶的事情。第23师团军需官『自杀』了。

    为什么『自杀』?原来在出征前,日军通过航空侦察判断哈拉哈河(也就是诺门坎一带)区域有苏军1000辆左右的坦克与装甲车,兵力在8到10万左右,而日军当时缺乏弹『药』,各种炮弹奇缺,出战的讨伐队几乎无法得到炮火支援。

    这种情况下,日军高层还要坚持出击,以寡击众,所以第23师团的军需主官感到难以理解。当时日军关东军当时的全部炮弹储备还不够一个会战份(平均每门炮只有30%会战份),这引起了第23师团军需官的极度担忧,强烈要求师团与关东军司令部取消这一作战行动,认为当时已经确认争议区以及哈拉哈河西岸,苏军集结了大规模的战车部队,日军在炮弹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派出本来就不很强大的第23师团进攻,恐怕会遭到严重打击而失败!

    但这个停止攻击的建议被第23师团与关东军司令部拒绝了。日军高级将领对苏军的印象还停留在日俄战争时期,其作战依据竟然还是“俄军一旦后路被断,马上就会全线崩溃”的日俄战争的“老经验”。关东军认为『毛』子军战斗力很低。英勇的日本陆军完全能够在无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击败拥有大量坦克支援的优势数量苏军,所以不但不听从第23师团军需官的建议,反而指责其信心不足,不是合格的帝**人。因此第23师团军需官承受不了压力,在部队出动之时『自杀』。

    让关东军没有想到的是,苏军虽然场面上难看。但有朱可夫在,一直没有崩溃。结果准备不足的日军就被动了,由于弹『药』接济不上,很快由攻势转入全面守势。朱可夫等得就是这个机会,他们这一退,苏军马上就压上来了。

    决战开始了!

    苏军分三路进攻。[]抗日保安团456

    北翼最先以机械化步兵进攻。吸引日军增援。中部则以步兵牵制日军主力。南翼集中一个步兵师、一个装甲旅,约一万人及三百辆坦克,配合火炮、空军向快速北迂回,从侧翼包围河东的日军。

    8月20日,苏军渡过哈拉哈河。

    日军的作战策略则是以前线部队阻挡敌军进攻,等待苏军的进攻力减弱后,以援军从侧面包围苏军。但是苏联闪电战式的立体机动作战。特别是大量投入的装甲兵,迅速突破了日军的防线。

    8月24日,苏军南北两翼在诺门罕合围。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的主力被团团包围,前来增援的第7师团吓得掉头就跑。

    8月27日,日军第23师团经过一番苦战后也突围了,但是损失巨大。

    战后苏联宣称大胜,全歼日本关东军第6军6万余人,生俘3千人。自身损失4千人。日本也宣称自己取得了胜利,但是没有公布自身伤亡人数。

    据1991年苏联解体后解密的档案显示,苏军真正死亡人数约为八千人,超过一千人失踪,另外一万六千人受伤。而关东军第6军的军医部提交给军队高层的报告表明了日军的阵亡人数为7696人,负伤人数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数为1021人。

    技术装备上。苏军损失装甲车辆超过350,飞机250架;日军损失坦克30辆,飞机180架。

    由此可见,苏军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损失比日军要大得多,充其量只是一场惨胜。其实作为日军主力的第23师团并不是什么精锐部队,很多官兵都是第一次上战场,但是发挥得非常出『色』。这应该归终于日军良好的军事训练和出『色』的技战术水平。

    二战后有记者采访朱可夫将军,问及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时,他回答是哈拉哈河战役。朱可夫对日军的评价是下级军官很优秀,战斗很狂热,但是越往高层越烂,特别是含金汤匙出生的高级将领只能用无能形容。

    其实也不是完全无能,主要是裕仁天皇反对在中国战局未定的情况下与苏联发生全面冲突,并禁止给关东军提供补给。打到最后,关东军无以为继,四处搜罗连同开始就配属给23师团的火炮才凑了80门左右的火炮,一共向前线输送了19000发炮弹,而这点炮弹竟然相当于当时关东军炮弹总储备量的75%!

    后来在格勒乌(俄罗斯联邦军队总参谋部情报总局,即gru)任职的瓦西里.诺沃布拉涅兹上校曾参与过该战役。他在回忆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