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三章 袁绍的愤怒(2 / 3)  重生三国之君临天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暗示,董卓自然求之不得。

    同时,董卓命令胡才解决匈奴问题,为此,他还特地的减少陕县等地的兵马。同时天子的西迁车驾到达长安。在主持西迁大任的太尉赵谦、司徒王允和司空荀爽的努力下,天子和公卿百官,朝廷各府衙都得到了妥善安置。相国董卓非常满意,数次上奏天子,请求嘉赏三公大臣,尤其是司徒王允。

    王允在任职河南尹的时候,因为对董卓曲意逢迎,矫情屈意,言听计从,深得董卓信任。他被拜为太仆后,又因为鼎力支持西迁,积极安排西迁诸事,更为董卓所赞,随即被拜司徒,委以主持西迁重任。

    王允这种阿谀奉承、丧失气节的做法,遭到了朝中诸多公卿大臣的鄙视和抨击。王允不为所动,就象没听到一样,只顾埋头做事。云台的典籍、宗庙器物和皇宫用具被他率先指挥人手搬到了长安,速度奇快。王允到了长安后,董卓随即把朝政尽数托付于王允,由他全权处理国事,对他非常信任,而王允也没有辜负董卓重托,把朝政安排得稳稳当当,而且还趁着这个机会,在三辅郡县和朝堂安置了许多自己的门生故吏和朋友。王允的卑劣行径令公卿大臣切齿痛恨,蔡邕甚至扬言要把他的无耻写到《汉史》里去。

    公卿大臣越是上奏弹劾王允,董卓就越是信任他。

    胡才得到这个消息心里冷笑,这王允只是一个笑面虎,以后杀死董卓的就是这个老家伙,不过胡才自然不会傻的去提醒董卓。

    同时,虽然天子去了长安,但是董卓还在雒阳。关中这些年人口稀少,董卓需要迁雒阳的百姓前往关中。

    但是身在雒阳的董卓越想越不安,有点坐不住了。制衡能不能成功,到目前还是一件悬而未决的事。但西北如果乱了,他就失去了根据,什么都完了。

    现在的南面的孙坚象发了疯一样狂攻不止,吕布连战连败,已经退回到伊阙关和大谷关了。豫州刺史孔伷也在阳城击败了郭汜,正在逼近轩辕关。如果此时把胡才逼急了,尽起河东屯兵南下,自己可就成了瓮中之鳖了。

    对于董卓来说,雒阳的形势发展到现在,再守雒阳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退一步才是上上之策。只要几年时间,西凉军就有粮食。只要有粮食,西凉军就能迅速恢复元气。他手上有天子,有十几万大军,无任对付什么人都轻而易举。

    所以董卓决定回长安。

    董卓命令李傕和郭汜驻守函谷关。命令牛辅和贾诩率军于弘农郡驻防。

    董卓上奏天子,拜郎中令李儒为计逆将军,与徐荣、扬武将军杨定共领雒阳兵事。各自率军戍守洛阳。

    胡轸、吕布诸部受讨逆将军李儒节制,戍守洛阳。

    河南尹朱俊兼领雒阳令,掌河南尹诸事。

    相国大人董卓返回长安的消息传到河东后,胡才自然不会没有表示,他把虎贲军、骠骑军调回了安邑,把蒲版的青龙军也调回了安邑,让玄武军左营驻扎蒲版,这样一来,白波军在蒲版、大阳两个战略要地只驻扎了一万兵马,减少了对董卓的压力,同时,收缩兵马,准备为占领河套做准备。

    …………

    董卓主动回到长安后,胡才通过雒阳向南阳购买了大量粮食,甚至以战马换粮食,袁绍可以逼迫胡才和讨董大军联手的威胁转眼间化作了乌有,唯一可以指望的是,白波军不对讨董大军发动攻击。

    袁绍痛心疾首,急书冀州牧韩馥、东郡太守桥瑁、陈留太守张邈,要他们以大汉社稷为重,不要因为一郡一州之私利而葬送了挽救大汉的机会,袁绍恳求他们立即切断河东到两地的驰道,不要让一粒粮食流进河东和河南尹。

    同时命令河内王匡把河内的灾民全部赶去河东,增加河东的危机,逼迫河东妥协。

    袁绍看着快马急驰而去的身影,心如重铅。河东白波军危机一旦得到缓解,胡才就不能被他逼迫,到时候董卓就没有了河东的危险,而河南尹一旦恢复正常,讨董大军攻占洛阳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现在讨董大军的联盟已经岌岌可危,如果雒阳再久攻不下,后果不堪设想。

    逄纪、许攸和郭图等人眼见局势突然发生巨变,急忙商议对策。

    后将军袁术既然已经答应了胡才,再想反悔的可能已经没有了。桥瑁和张邈两人现在更没办法制止粮食进入河南尹。

    南阳是仅次于冀州的产粮地,如果胡才有了南阳的粮草支持,白波军就不会有粮食危机,这对他来说非常的不利。

    自从黑山军下山抢粮后,冀州的情况就变得非常危急。黑山军肆虐州郡,讨董大军初战失利,袁绍和王匡两人甚至连一个小小的温县都打不下来,至于渡河攻击雒阳,看上去就更加遥不可及了。试想,在这种情况下,与袁绍势如水火的袁术怎么会拒绝胡才的示好?

    袁术有几万兵马,又有孙坚作先锋,西凉军被打的溃不成军,如果得到胡才的白波军支持,他完全可以与袁绍分庭抗礼,试问这个时候,袁术会拒绝吗?

    许攸给袁绍仔细分析了一下局势。董卓之所以主动回到长安,除了西北形势复杂外,主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