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八章 世家之乱(4)(2 / 3)  重生三国之君临天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要大量的粮草支持,而关中一地又养不了那么多军队,唯一的办法就是抢。

    董卓提出主动南下攻击河东、河内、兖州、荆州和豫州各地。董卓要同时打胡才、袁绍和袁术,三个都打,哪里有粮抢哪里。

    董卓对他的手下说道,“这一次我们的攻击目的是破坏制衡和解决钱粮,破坏制衡是最重要的。我们先攻击河东和河内,屯重兵于雒阳,切断荆豫两地到白波军的关东通道。这样胡才就无法得到袁术的帮助,他只能求助于袁绍,但是袁绍和袁术已经反目成仇,袁绍也无法得到袁术的帮助。这样一来,胡才和袁绍就要为争夺冀州的钱粮而大打出手。要知道,兖青徐三州经黄巾军黑山军的暴【乱】之后,今年田地里基本上颗粒无收,他们只能指望冀州的钱粮过ri子。”

    “胡才和袁绍现在就是两只狗,而冀州的粮草就是肥肉,只要胡才和袁绍撕破了脸,胡才jing心筹划的制衡之势也就随之彻底崩裂。在白波军自顾不暇,袁绍袁术兄弟阋墙之际,我们不但可以重新掌控主动,摆脱目前的危机,还可以先把实力最弱的袁术给灭了。有了袁术的南阳郡,我们可以缓解粮食危机,而且袁术被灭,袁绍和黑山军纠缠不休,关东的叛军大势已去,此时胡才该如何选择,他应该很清楚了吧。”

    “到时候与袁绍打的不可开交的袁绍,只能求我们,而粮食就是我们打压胡才的利器,袁绍有关东的豪门士族的支持,这些豪门士族底蕴深厚,胡才的白波军怎么会是对手?到时候,只有等胡才的白波军和袁绍打的筋疲力尽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出来收拾残局。”

    李儒思虑良久,忧se重重。

    现在袁绍和袁术的大军在兖青徐三州忙着平叛,此时的确是他们南下攻击,毁去制衡之势的大好时机。不过,他们主动出兵攻击有三个未知的难题。一个是目前的制衡之势会因为他们的攻击而破裂,胡才将作出何种反应?胡才可不是那些世家子弟,他只为了自己和白波军的利益,这种人就像大草原的狼,会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致命一击。

    现在白波军十几万,铁骑几万,虽然粮食不多,但发动一次战争还是可以的吧?如果这个时候他趁机攻打长安和雒阳怎么办?胡才的地盘是河东,是上郡,这与长安和雒阳相联,白波军的铁骑几天就可以到达长安。

    其次,如果想打,那他们攻击的时间选择在什么时候?是九月底秋收之前,还是十月底秋收结束之后?九月底攻击,白波军忙于秋收,一时间无力抽调重兵南下,这有利于西凉军先行达到攻击目的。但是十月底秋收结束之后发起攻击,白波军大军的反应要迅速得多,西凉军可能遭到胡才的重击。

    白波军中有大量的匈奴铁骑,他们的战斗力恐怕比西凉军中的西凉铁骑差不了多少,难道与胡才硬拼?在胡才眼中,南匈奴铁骑损失多少都没关系,但是他们行吗?这一年来,河东增加了几十万人口,这就是潜力,而他们呢?虽然在雒阳迁移了不少人口到关中,但关中和西北人口是多少?

    西凉现在人口不过五十几万,关中人口不过七八十万,但是现在他们有多少军队?二十二万,这庞大的军队严重的影响了关中的发展。

    第三,西凉的韩遂和马腾会不会趁着长安兵力空虚的时候对长安发力猛攻?

    董卓和李儒仔细商量后,均感到此时仅靠军队已经解决不了当前的危机。胡才的实力不可小觑,如果把他激怒了,逼得他不得不放弃边郡,尽起大军南下,那时就不是雒阳和长安能不能守住的问题,而是社稷败亡的问题了。

    李儒建议董卓把军队削减,保留十五万jing锐之师,减少关中的压力,同时另外想办法解决眼前的危机。

    李儒说,“解决眼前的危机,还在胡才和袁绍的身上,现在袁绍因为遍告天下要重建皇统,加上他又连杀了四位朝中大臣,朝堂上下对他的讨伐之声已经不绝于耳。现在的袁绍是叛逆,而胡才先是无视天子和朝廷搞什么三方制衡,后来又背弃盟约,单独和袁绍结盟,他这种做法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的野心。白波军和社稷比起来,孰轻孰重,他难道不知道?显然胡才居心叵测,另有目的。朝野内外的声讨之声已经说明了一切。胡才的野心不仅仅是我们看出来了,就连那些饿着肚子的百姓都看出来了。”

    “胡才和袁绍不除,大汉危在旦夕,所以现在朝中的许多大臣应该比主公更加忧心社稷的存亡。”李儒说道,“此时,他们一定愿意与主公共度难关。”

    李儒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利用朝廷的那些老臣想办法对付胡才。董卓听从了李儒的建议,奏请天子请出了前太尉崔烈、前太尉张温。然后邀请太尉赵谦、司徒王允、司空种拂、太常马ri磾、太仆陈纪、大鸿胪韩融、尚书令丁宫、御史中丞皇甫嵩、光禄大夫黄琬、杨彪、蔡邕等十几位大臣,同到相国府议事。

    今天的大汉帝国危难重重,摇摇yu坠,陷入绝境的董卓和老臣们坐到一起,齐心合力商量应对之策。

    如何拯救社稷于危难之中?

    大臣们的焦点全部集中在白波军,在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