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五章 黑山之变(3)(2 / 3)  重生三国之君临天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待当今天子的地位。张邈提出,尊奉当今天子,坚决讨董勤王,这是必须要做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天下人之心。只要有了天下人之心,大汉帝国才有希望。

    但天子还都之后,社稷是否能立即得到拯救,拥兵自重的各州郡大吏会不会马上臣服于朝廷?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张邈话中有话,矛头直接对准了胡才和袁绍。不过,张邈的弦外之音,大家都听出来了。

    天子要尊奉,否则要失去人心。天子尊奉之后,考虑到现实,只有效仿秋的“桓、文之事”,兴霸道,扶汉室,稳定天下。也就是说,让天子承认州郡大吏割据称霸的现实,否则这大汉天子要么有人尊奉没人理睬,要么干脆成了没有承认的“假天子”了。等到社稷稳定了,皇权强大了,国力增强了,再利用武力和律法,逐步削藩,剥夺州郡大权,最终实现大汉振兴。

    这就是所谓拯救社稷的中间道路。

    当今天下,州郡大吏拥兵自重,割据称霸已经渐趋成形,虽然距离雒阳兵变只有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但事实胜于雄辩,不承认是不行的。

    董卓挟持天子祸害大汉的事实告诉人们,董卓即使死了,胡才、袁绍、袁术这些手握重兵的一方重镇贪图权柄,也可能会借着振兴社稷之名,行挟持天子之实。今天他们拒绝讨董勤王,明天他们当然也可能像董卓一样,成为倾覆社稷的祸害。

    特别是胡才,强悍的白波军,强悍的武力,十几万白波军,二十几万屯田兵,几百万人口,拥有并州,冀州,河套等地,实力强悍,仅次于董卓,他会交出兵权?

    这不可能,胡才是不可能交出兵权的,他是第二个董卓,他是大汉帝国的叛逆。他罪该万死。

    所以,必须找别的路。而有了中间道路,有了兴霸道,扶汉室这个振兴社稷的策略,那么剩下要做的事就很简单了,那就是尽一切可能发展自己的实力,打击和牵制董卓、胡才、袁绍、袁术这四股当前最有可能摧毁大汉的势力。

    张邈的主张得到了刘岱、陶谦等州郡大吏的鼎力支持。

    张邈肯定没有董卓、胡才、袁绍、袁术那样割据称霸之心,但如今他为了大汉,为了自己不愿背弃的大义,他只好背弃自己的良心和忠义了。于是他积极奔走,和兖州牧刘岱、济yin太守吴资、徐州刺史陶谦、扬州刺史周乾、河内太守王匡等十几名大吏秘密结盟。

    无任是胡才,还是袁绍袁术兄弟,他们的实力太强大了,所以必须阻止他们,无任是为了大汉帝国也好,还是为了他们自己也好,这件事是他们必须做的。

    这些州郡大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困,对袁阀和袁绍、袁术兄弟越来越反感,越来越失望,他们看不到大汉振兴的希望,他们对社稷的倾覆和百姓的死亡痛心疾首。就在他们彷徨无计的时候,张邈送来了兴霸道,扶汉室之策。这个所谓的“中间道路”,给了州郡大吏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所以张邈的“中间道路”非常符合州郡大吏们此时的心境,既不愿意背弃大义,又不愿放弃到手的权势,既不愿意看到社稷倾覆,又不愿竭尽全力出兵勤王。

    在张邈、刘岱、陶谦等人的默契配合下,各地州郡给朱俊输送了大量的粮饷和军队。

    关东讨董勤王的高chao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悄悄形成的。而朱俊就是他们的先锋。

    这事袁绍知道,张邈的主张和自己的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袁绍并没有太在意。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是士人,都是多少年的好朋友,政见上的某些分歧并不影响彼此之间深厚的私人感情。

    但是,淳于琼得到一个最新消息,张邈和王匡要联手准备重创袁绍。张邈要杀他了。

    原因很简单。

    因为扬州刺史周乾突然病逝,扬州刺史的位置顿时成了各方势力抢夺的首要目标。现在张邈、袁术都派人南下扬州了,张邈因为有刘岱、陶谦和朱俊的支持,扬州又有许多朋友和弟子,所以他对扬州势在必得。不过现在袁绍手里拿着那个承制诏书,可以任意指派州郡大吏,而扬州又有许多大吏听袁绍的,这对张邈非常不利。

    张邈于是私下联系袁术,答应帮助他阻止袁绍进入雒阳,并从陈留方向牵制袁谭的大军,希望以此来换取袁术的支持。袁术被刘表和袁谭一左一右夹着猛攻,正是焦头烂额的时候,闻言大喜,当即答应。

    有了袁术的承诺,张邈的肆无忌惮起来。张邈随即联系陶谦等州郡大吏。为了保证雒阳被朱俊牢牢控制,张邈和陶谦打算再次增兵雒阳。他们和济yin太守、琅琊相、东海相、彭城相、北海相、泰山太守、汝南太守、前九江太守边让等十几名大吏、名士,联名推举朱俊为太师,主掌国事。

    这么多封疆大吏联合,是一股不小的势力,比失去冀州的袁绍,在袁绍,刘表的攻击下的袁术,这股势力磅礴发展。

    如果这股势力发展起来,是绝对可怕的。

    袁绍明白胡才这么做的意思,胡才因为想得到北方,但不需要南方只有袁绍和袁术两股势力,所以想暗中扶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