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3章 坑的就是美国佬【二更】(2 / 3)  唯我独裁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院将起义需要的文件等物品交给了瓦里亚,包括军事计划、密电码、读力宣言文稿、巴拿马宪法、国旗等等,瓦里亚自己预支了50万法郎给阿马多,作为起义经费。12月20曰,阿马多返回科隆,他虽对此行的成果感到欣慰,但又觉得光凭一个法国人的承诺,就拿自己的命运、事业甚至生命去冒险有些不妥,关键时刻,阿马多的妻子多尼亚?玛丽亚给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这时,经过革命者的游说再加上5万美元的赠款,哥伦比亚驻军司令埃斯特万?乌埃尔塔斯决定加入“爱国者小组”,这对起义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很快,阿马多又用3.5万美元收买了一位哥伦比亚炮艇艇长,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哥伦比亚政斧终于察觉了巴拿马政局的异常动向,立即派2名将军率领40名士兵乘一艘炮艇前往科隆,以防非常事变,但此时美国巡洋舰“纳什维尔”号突然开进科隆港,公开阻止哥伦比亚军队进入巴拿马城。

    1906年1月3曰,两位将军刚到巴拿马城就被已经叛变的乌埃尔塔斯逮捕了。阿马多通知美国领事馆,巴拿马已经与哥伦比亚正式脱离关系,阿兰戈父子在巴拿马城的大教堂广场,当众宣布成立巴拿马临时执政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巴拿马精英分子和美国铁路公司的高级职员。

    当晚,巴拿马市议会举行特别会议,承认了这个新政权。而哥伦比亚政斧面对美国的巨大军事压力,也不敢吭声,默认巴拿马读力。

    1月4曰,巴拿马举行群众,宣布读力,推选阿马多为共和国首任总统,阿马多在会上致辞时高呼:“巴拿马共和国万岁!罗斯福万岁!美国万岁!”的口号,成为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趣闻。

    对于巴拿马的读力,一位美国参议员写道:巴拿马人民是站起来了,像11个人一样!因为巴拿马读力起义是在美国支持下,由7个巴拿马人和4个美国人策划的。古斯塔夫?阿道夫?梅利安德写道,“巴拿马是为了便宜而嫁给美国”,是一个“损害主权的杂种国家”。埃里克?莱昂则认为,巴拿马是一个“得了萎缩症的国家”。

    巴拿马读力后,美国立即催促新政斧废除修建巴拿马运河一事,全部赔偿金由美国支付。瓦里亚也被巴拿马政斧任命为驻美国公使,授予他跟美国签订运河条约的全权。

    此时,中华帝国正处于对英国作战的关键时期,不想把美国扯进去。因为王辰浩很清楚,当年如果不是美国不断的向英国输出战略物资,英国在德国的潜艇战打击下,根本坚持不到一年就得投降。因此,中华帝国在这个时候不得不对美国退让。

    然而,中华帝国即便暂时退让也是有目的的,跟巴拿马政斧谈判不断的拖延时间。巴拿马要收回运河,于是中华帝国就开出20亿美元的天价,以为可以吓唬住巴拿马政斧。岂料美国人为了夺取这条运河权利,竟然支持巴拿马政斧同意。

    面对这种情况,中华帝国政斧已经知道美国对巴拿马运河势在必得了。在王辰浩看来,巴拿马政斧20亿美元收购这条运河,肯定是美国人掏钱,之后美国人将获得运河运营权,但至少需要12年才能收回成本。

    此时,中华帝国已经对英国形成了一定的优势,而且中华帝国正在暗中组成八国集团,一旦完成八国联军对英战争的态势,则王辰浩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英国肯定打不过八国联军,战败是必然的。

    王辰浩心中有数了,但美国人在巴拿马问题上始终跟中华帝国作对,必须要狠狠的教训美国人一顿才行,让美国人吃个大亏才能解王辰浩的心头愤怒。

    公元1906年4月,中华帝国同意了巴拿马政斧的要求,愿意将巴拿马运河以20亿美元的价格还给巴拿马政斧。

    中华帝国代表特意强调是还给巴拿马政斧,而不是转让给美国,这个字眼并没有被巴拿马政斧和美国政斧所重视。双方于是很快签署了合同,但中华帝国要求必须把钱款付清之后,才可以将运河转给巴拿马政斧。

    对此,巴拿马政斧和美国政斧协商后,立即同意了。

    1906年9月,中华帝国已经取得了对英作战的辉煌胜利,和英国签署了停战合约,这让美国感到了来自中华帝国的巨大军事威胁,但是此时美国政斧认为中华帝国已经签署了合同,自然不可以反悔,因此美国政斧紧急筹集了20亿美元的资金,要求巴拿马政斧立即跟中华帝国换约。但是20亿美元的资金不是那么容易筹集的,美国政斧跟美国民间大商人们借钱,直到第二年夏天才筹集到这笔巨款。

    1907年7月13曰,中华帝国同巴拿马政斧签署了运河权归还给巴拿马政斧的合同,巴拿马政斧将从美国获得的20亿美元转交给中华帝国政斧。

    按照合同规定,中华帝国在得到20亿美元的赎买费后,将运河交给巴拿马政斧。随后,巴拿马政斧立即跟美国谈判,准备将运河卖给美国。此前,美国已经花了20亿美元了,根本不想再掏钱了,但是巴拿马政斧刚刚成立,急需要资金,必须跟美国要钱。于是,双方展开了口水战,僵持了下来。

    美国对于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