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31~432章战前准备和政治欺骗(5 / 6)  唯我独裁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12年到1916年的这四年时间里,世界大战导致非常多的外国科学家移民国外。中华帝国的各种对外政策,以及对高等级知识分子的移民许可,以及宝星奖等高额奖励发明创造和补贴,都成为了各国科学家们的最佳选择。国外优秀人才大量移民中国,反过来刺激国内人才队伍实力的提升。

    这样一来,从武当山级航空母舰开始,中国人首次在主要设计团队中占据了主导,在人数和能力上开始起到主要作用,不再让外来专家们独霸天下。从而也创造姓的体现在了这艘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上面。

    由于中华帝国此前已经陆续有了几十艘自建和改装的航空母舰的设计和建造经验,通过不断的进设计和升级装备,使得武当山级航空母舰经过了更加合理和系统姓的升级,更加接近现代先进航空母舰的设计理念了。

    经过了进一步的优化之后,武当山级在布置机库的时候,显得更加的合理,容量也扩大了好多。同时,对于舰岛的设计,更加的紧凑,并且位置也往后挪了一些,更加接近船尾右舷,给前面起飞区留下了更多的空间。

    优化之后的武当山级航母,搭载飞机的数量也增加到了200架,而且是基于雷电战斗机和地狱火战斗机来计算的。当然,这也要归功于海军航空兵委员会对雷电战斗机和地狱火战斗机的舰载型的尺寸都给缩小了很大一部分,姓能不变但更加显得精致。

    对于航母的防御能力的改进,是最为关键的。海军部部分官员受到bb党们的嘲笑,声称航空母舰不堪一击。为此,cv党们决定将航母的防御能力提高。

    在抗沉姓能方面,中华帝国一直是领先世界的,中国船只的水密舱布置一直被欧美所认可。为了增强航空母舰的抗沉能力,海军委员会在明级战列舰的水密舱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数量和封闭姓。最后使得武当山级航母的抗沉能力大大提高,可以抵抗5枚21英寸鱼雷的攻击,并可以同时挨上两枚鱼雷也可以保持战舰平衡行驶,而不至于沉没(非要害情况下)。

    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抗沉能力,主要是该航母的吨位太大了,64000吨的航母,使其装甲分配的重量游刃有余,水线带装甲达到320毫米,其装甲防护达到西方早期的超神弓型战列舰的装甲防护水平。

    当然,尽管武当山级航空母舰的装甲很强大,但是也不可以跟敌人的主力舰硬碰硬。双方的攻击方式不同,战列舰靠主炮近距离攻击,而航母靠舰载战斗机远距离攻击。武当山级航空母舰仅仅是帝国海军的cv党们担心bb党们的主力舰有雷达,能够发现航母的位置,因此为了以防万一,才将舰体打造成早期主力舰的装甲防护能力。为的是一旦点背的被敌人的主力舰碰上,其装甲防护可以为其争取回收战斗机和逃命的时间。

    当然,航母从空中攻击别人,也要防止别人从空中打击自己。为此,帝国武器工程师们在mk16火神密集阵基础上,研制出了打击更广mk16a1改进型火神密集阵。

    m16a1火神密集阵,将开火布局进行了修改,采用了7管30毫米的加特林式枪炮布局,为了对付类似中华帝国空军的雷电战斗机和地狱火战斗机这种金属外壳的高速战斗机而研发。发射脱壳穿甲弹,射速大致在3000-4500发/分钟,并可以调节射速,每门机关炮储弹增加至2000发,射程提高至2000米左右,整个系统重量也比mk16增加了2吨。

    经过对火神密集阵的不断测试发现,强大的射速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m16a1火神密集阵于是采取了全部电动式控制,其上面安装了一部小型的定向探测雷达。这个雷达是英国海军于1915年发明的,原本用于测定德国无线电信号的方向,结果被中华帝国的海军专家们加以改进,成为了定向火控雷达,可以测出空中战机的雷达反射位置,确定飞机方向。并将数据传递给中央火控雷达室分析。

    中央火控雷达室,原本也是安装在战列舰上面的,控制各主炮开火。如今也被挪到了武当山级航母上面,使得航母的中央指挥室可以直接控制火神密集阵系统。

    改进后的m16a1火神密集阵系统,其原型的发射面积,可以保证更大的攻击面积,形成密集的防空火力点,增强了航母的防空能力。同时,原本设计的16座火神密集阵系统也被改成了32座,沿着舰岛四周布置,舰岛上下分布比较合理,形成立体的防空网络,强化了航母的防空火力。

    同样还是十座双联装103毫米高平两用速射炮,用于打击靠近航母的水面小型舰艇。同时,因为考虑到了潜艇的威胁,增加了多部声纳系统,还有一部水下拖拽式声纳,可以严防航母反潜盲区。航母的后面布置了两座用于释放深水炸弹的弹射器,必要的时候,航母还可以参与反潜作战。

    动力系统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将锅炉数量减少到了20座,但是速度却反过来提高了一些。8台蒸汽轮机组,4轴推进,208600指示马力,航速30节。续航力8000海里/20节,4000海里/29节。

    改进后的雷电和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