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54~555章 核讹诈与国际军火贩子(4 / 7)  唯我独裁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保持发自良知的警惕和镇定。”

    另一些德军团以同样的快速有效的方式越过比利时边界。凌晨,纳粹空军在安特卫普、尼韦尔和布鲁塞尔投下炸弹、伞兵在位于比利时防线北部的埃本-埃马尔要塞着陆。

    正当守军与德国伞兵部队激战之时,德国步兵实际上未受任何阻碍地在附近的阿尔贝特运河上涌入,安特卫普机场受到猛烈的轰炸,一直持续到天明。

    天亮时,机场上的400多个比利时人被炸死,附近居民房屋的火势已难以控制,居民深为自己的生命安全担忧,惶恐的躲在床底下。

    比利时首相皮埃洛特和外交部长保罗-亨利-斯派克拜见了国王利奥波德。三位首脑发布了一道“国家紧急状态”令,向柏林提出了抗议,并动员一切可能参战的男子,他们相信法国和英国会提供帮助。

    德国外长约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则辩称说,联合入侵是为了保护低地国家免受协约[***]进攻的危险。他说,英法两国准备用低地国家作为入侵德国的垫脚石。他还声称:“协约[***]正策划袭击德国领土,这一点是德国所不能容忍的。”

    冯-里宾特洛甫还发表声明说:“德国人民被强加于生与死的斗争,政斧不打算垂手等待英国和法国的进攻。”

    可以说,德国完全不要脸的发表宣言。对此,协约国政斧均不屑对上述谬论加以评论,把其视为纳粹的宣传。

    ~~~~~~~~~~~~~~~~~~~~~~~~~~~~~~~~

    1938年,中华帝国在西疆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红孩儿”后,次年陆续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囊括各种型号和爆炸方式。到“九头虫”和“黄鱼怪”这两颗核弹公开试爆后,其爆炸的威力不止摧毁了比基尼环礁,震波也远远传递到欧亚内陆的莫斯科。

    此时,苏联拥有全世界最大的规模的陆军。虽然苏联没有参加世界大战,但是却趁着同盟国和协约国开战之机,趁着德国无暇西顾之时,展开了对芬兰的侵略战争,因此苏联人相当的记仇,对芬兰在俄国内战时给红军的伤痛忘不掉。

    当然,苏联也一直有更大的野心,那就是一直想军事入侵富饶无比的中华帝国,夺回沙俄时代丢掉的领土。苏联入侵芬兰不过是斯大林大规模扩军的借口而已,苏联统帅部秘密修改了沙俄时代的黄俄罗斯计划,红军强悍的战斗力让苏联人自傲无比,整个苏联红军纷纷在斯大林面前炫耀:“苏联红军有信心凭借面包加步枪打败武装到牙齿的中华帝[***]。”

    但中华帝国的原子弹的试爆顿时逆转了这个局势。震惊的斯大林虽然外表强装镇静,但却秘密地召集军方科技人员,大规模开采铀矿,建立原子弹实验室,要在最短时间内制造出自己的原子弹。

    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苏联人就已经初步建立了核研究中心,当时和德国化学家哈恩一起工作的犹太化学家迈特纳从德国逃到苏联,并将他所知道的中华帝国核反应堆研究不过是假象,真正的铀裂变可能用于军事的消息透露给了苏联人之后,斯大林决定也展开核物理方面的研制。但苏联没钱,人才技术储备也非常有限,设备更是达不到研究核物理科学的精度。同时,斯大林也无法想象到原子弹的真正威力,因此并不放在心上。

    苏联真正算是跨入核物理门槛的研究始于1936年,那时国际经济危机导致大量国外人才流入苏联,加上苏联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因此由库尔查托夫和彼得?卡皮察等科学家主持开始了艰苦的核物理研究试验工作。

    到了1938年,苏联成立了“铀研究委员会”。这些科学家完成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实验,表明通过在快中子中的持续链反应,只需几克的铀235便可实再核爆炸。

    1938年底,苏联获得中华帝国在西疆区的核试验情报,虽然斯大林当时还不信,但却重视起原子弹的研究了。

    与此同时,苏联地质专家在阿尔泰、乌拉尔等地找到了丰富的铀矿资源的车里雅宾斯克、兹拉托乌斯特矿区,并且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原子研究中心。

    当斯大林确认中华帝国拥有原子弹的事实,以及知道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威力后,斯大林当即命令苏联革命委员会拨款33亿卢布用于原子弹的研发。

    此后,苏联的铀浓缩工程迅速展开,并且在斯大林强大的精神力量号召下,苏联的核武器发展速度迅速提升。

    此时的苏联已经掌握了原子弹的爆炸原理,但是关键就在于原子弹的核装药铀的提存。苏联此时秘密展开了多次核试验,但都因为铀原料浓度不达标而失败。因为苏联的铀浓缩离心机设备不过关,提纯率不足40%。而除了中华帝国有离心机先进技术外,其他国家都没有可以把铀原料提纯至90%以上的技术。中华帝国肯定不会出口这方面的技术的,其他国家就算有也同样不会给苏联。于是,苏联人只好在斯大林的号召下,发挥精神力量,用最原始的方法一微克一微克的提存铀原料。真对于苏联的财政来说是巨大的压力,直到后来的苏德战争爆发,苏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