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李子通(1 / 3)  从大唐双龙传开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不知道过了多久,一天,两天,还是七八天,一个呆在长江水底的人终于再次睁开了眼睛。

    “我还活着。”这是张晓醒来之后的第一个意识。

    张晓睁开眼睛看了看四周,发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之后,立即明白了自己现在的情况,于是双腿一蹬,然后从水底游了上去。

    张晓并不清楚自己在水底呆了多久,但是估计至少也得有三四天的时间。

    在水底带上三四天的功夫,那么自然没法子换气,没法子呼吸,按理说张晓是不能活下去的。

    既然张晓还活着,那就证明在自己不知不觉之中突破到黄天**第六重。

    黄天**第六层,炼了性之心,玉液还丹,由后天转为先天,血自化为白膏,意自凝作赤土。

    说起来有些令人不知所云,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凝聚先天意志,然后突破先天之境。

    只有突破了先天境界,才能让自己的体内的真气声声不绝,才能够在水下活下数天之久,甚至从理论上来讲,张晓可以在水底呆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功夫。

    这不是张晓第一次突破先天,但是这一次突破先天却有所不同。

    在张晓的眼中,整个天地清晰了很多,不但色彩丰富了。很多平时忽略了的细微情况,亦一一有感于心。至乎平时忽略了的风声细微变化,均漏不过他灵敏听觉。

    最奇怪是无论天与地。一块石头、一株小草,都像跟他是相连地活着般,而自己则成了它们其中的一分子,再不是两不相关了。

    这种感觉很玄妙,仿佛天地和自己形成一个整体一样。

    如果张晓修炼的是魔门的功夫,那自然不用讲究天人合一,毕竟魔门的功夫因为一味图快的缘故,不修心性,更何况魔门功夫走的是存粹掠夺一路。所以对于精神境界的讲究并不算高。

    事实上,在如今的魔门之中,唯有石之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就连原本修炼道心种魔**的张晓也没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不过张晓突破道心种魔**第七重的时候,就能够用道心种魔**模拟出堪比天人合一的精神异能。

    但是假的毕竟是,假的,此时的张晓才算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若是从别的情况来看,张晓和修炼道心种魔**的时候没有太多的差别,因为张晓修炼道心种魔**的时候。比真正的“天人合一”更擅长操纵精神异能影响他人的意志,若是从战斗力上来讲还要胜过半筹。

    但是却有一点,那是大大的不如,那就是天人合一营造出的“通神”。

    张晓重新闭上眼睛。心中一动,将自己的心神融入到天地之中,感知那个冥冥之中不可测的意志。那个庞大,深邃。辽阔,不可测。不可知的“天意”。

    自从修炼了道家功夫之后,张晓对到家的各种理论有了不小的了解,自然知道天人合一的最大妙用。

    天人合一,就是让人能够感知到所谓的“天意”。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玄,但实际上一点也不玄奥,说白了就是能够知道“福祸”。

    凡是道家的高人,差不多都有一项本事,那就是算卦,例如说宁道奇就曾经为刘黑闼批命,说他山根长得太低,两眉煞气又盛,恐怕过不了四十一岁这个关,结果刘黑闼果真没有活过四十一岁。

    孙恩实际上也有这个本事,否则他也不会找上燕飞,然后接住“小三合”突破“破碎虚空”。

    又比如说寇仲和徐子陵,他们则是另一种情况,虽然说他们两个没有给人算命的本事,但是却能够冥冥之中感知到福祸,判断对自己是否有利,所以能够从必死之境之中,也能够找出一条生路。

    张晓此时的能力虽然比不上宁道奇,毕竟张晓从来不懂的什么占卜之道,但是却却能够粗浅的利用这个境界判断自身福祸。

    “北。”张晓默默的吐出这样一个字。

    张晓感觉得到,自己若是往游往北方,应该能够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机缘。

    因此,张晓当机立断,**着上身,往北方游了过去。

    ************

    寇仲和徐子陵此时感觉心情万分的舒畅,因为两人总算是江湖上的一个人物了。

    自从埋葬了师傅之后,他们两个修炼武学更加刻苦了,只是两人初练的时候也就罢了,但越是练这门武功,体内的真气就越发枯涩起来,难以运转,虽然真气虽越练越强,但若要它运转却是痛苦不堪,那真气流过之处,都宛如尖针所刺一般。

    不过幸好两人都是贫穷出身,不怕吃苦,因此倒也能够熬得下去。

    寇仲虽然嘴上总是说自己要投奔义军,当大官,做大将军,但他却不是傻子,明白自己的斤两,知道自己若是没有遇到师傅的话,那么一辈子很可能只会是个混混,因此修炼的极为刻苦。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