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八章 奇峰迭起(2 / 3)  帝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权威,哪有会更费之理?这几天包大人可能会忙些,只是考生除了多费些口水之外,于朝廷最后决断没有半点干系……”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苏轼兄弟两人对王景范的话信服的紧,单凭这预先判断欧阳修以绝大魄力尽黜太学体考卷这一条,王景范说什么对他们而言虽不到“天经地义”但也相差不远了。

    “见复,这殿试一条可有何关节?”苏轼也吃完饭,眼看就要到殿试了,他这个榜上第二也是状元的热门人选,自然要问上一问以求更进一步。

    王景范笑了笑反问道:“当今圣上春秋几何?”

    “当今圣上已四十七岁了吧?”苏洵有些不确定的答道。

    “皇帝今年四十七,在位也是三十四年了,现在大臣们都在忙着上书皇帝要求立下皇太子,连范镇也为此丢了谏官的帽子去了集贤院……若是常人如明允公四十七八并无什么特殊之处,然皇帝不同,自立国以来太祖、太宗、真宗三位皇帝在位时间无一能及当今皇上……”王景范说到半截却闭口不语。

    苏轼忙问道:“这与殿试又有何关联?”

    “人总需要认同的,皇帝也是人,他也需要认同,是以这殿试的关键便是对皇帝认同,而不在于是何题目,状元是皇帝点的必然是受皇帝的认同,若是这个卷子不认同皇帝他还能成状元么?是以这个殿试的关键便是对皇帝的认同!”王景范笑着说道。

    苏辙皱了皱眉头说道:“见复,昨天在下就曾听闻你的卷子本来以得到考官的认可,王珪还做了《仁字卷子》诗认为非省元不可,那份卷子就是你的,可是欧阳公认为你的省试诗有些媚上,是以……”

    王景范摆摆手说道:“这并不是什么问题,科场诗文你还指望能够出什么名作?媚不媚上与大局无补,我们考这科举就是要做官治理天下的,昨日还曾与寿道、鸿江谈及此事,欧阳公若是就此对我有什么不满也无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种事情都是要过几年才可以证明自己的……”

    考试结束后礼部贡院张榜,原先只是在贡院里面流传的各种消息一下子都被放了出来,最出名的便有欧阳修辨文认出刘几而错置苏轼第二,还有一则便是欧阳修将王珪心目中的省元给划掉。前两条是考生的,而关于王景范那份《仁字卷子》则是考官之间的矛盾,自然是后者更容易作为大家的谈资。

    从贡院张榜到殿试之间不过才**天的功夫,王景范和他同科的三百二十四位贡士便开始了殿试,大宋自立国之后,殿试之所开始时候是讲武殿,自太宗雍熙二年之后就一直在崇政殿举办。科场中省试的头名虽然非状元莫属,但也是夺魁声望最高,更何况今日的省试头名李实还拿过开封府发解试的头名,可谓连中两元,这夺魁的声望就更高了。当然苏轼的省试卷被欧阳修错辩成是自己弟子曾巩的卷子被置放在第二,消息传出后大家都认为苏轼应该是头名,自然也是状元的大热门。

    在进入崇政殿之后,王景范便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他这个王珪内定的省元却在真正发榜的时候排到了一百多名,说不服气那是自然的,不过好在这一科贡士无黜落,这也算是达到了父亲的愿望了。眼下他虽然坐在殿试考场上,但更多的却是想到日后该如何大展宏图以最短的时间谋求最大的话语权——按照父亲的规划,一旦步入仕途下一个目标便是彻底改变历史上大宋的命运,与科举考试看运气不一样,扭转一朝大势可是实打实的本事。

    待到考卷发下来之后,王景范展开卷成一筒的卷子,诗赋论各一题,其中最关键的莫过于赋,取状元高低就看谁的赋做得更好。

    “某家最后一次作赋便是此题了!”王景范看着试题“民监赋”咬咬牙心中暗自想道。苏轼的小传中并无殿试的题目,这题目是从另外一位词人小传中得来的,诗题诗“鸾刀诗”,赋题是“民监赋”,论题诗“重巽申命论”。

    当日苏轼曾问及王景范殿试可有什么注意之处,王景范实话实说便是对皇帝敬重不可出言无忌,这也是《全宋词》李实小传上的记载。本来李实连中两元,甚至连皇帝都已经注意到了他,想着如果没有什么大问题李实其实已经是半只脚踏上状元位了,可惜李实做题《民监赋》破题便是:“天监不远,民心可知”——李实这个破题警告意味甚浓,已经犯了忌讳,就算是省试诗也是先扬后抑隐约有些谏言,甚至干脆如王景范的省试诗一般无谏言。

    王景范最终还是没有得到省元,半道上便被欧阳修给打劫了,诚然不顾他那篇做的非常漂亮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原因便是他的省试诗无谏言。这个李实的卷子他也没有见过,想来李实似乎被连中两元已经弄得忘乎所以了,开头便敢以“天监不远,民心可知”来破题,估计省试诗作得多半也是锋芒毕露,难道他就不知道欧阳修有能力取省元,而这状元归属是在皇帝手中握着的么?!

    “运起元圣,天临兆民……”王景范在这《民监赋》的开头作了破题,一路行文下去丝毫没有滞涩之感。当今皇帝就算开始的时候还有刘太后垂帘听政十年时间,但实际上把持权柄也有十三四年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