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十九、古埃及一日游(下)(2 / 3)  城管无敌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才勉强购买到了大约三十艘船,期间还因为风浪和海盗而损失了几艘……如今偌大一个亚历山大港,居然平均每星期才有一艘商船进出。这物流速度可真是够呛。各种商品是卖不出去,也运不进来……”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商船的体型也太小了吧!”简妮指着面前的几艘“小船”。摇着脑袋说道,“……我曾经在泰晤士河上参观过纳尔逊勋爵的胜利号风帆战舰,当时就觉得这么一艘小船怎么看都不气派,但是看了你这边的港口之后……我才发现,纳尔逊勋爵的胜利号已经算是巨舰了!”

    在希腊罗马时代,由于龙骨和梁架的强度要求,船只的长度通常不能超过五十米。而吨位自然也很有限。比如说,希腊人的三列桨战舰排水量平均不过四十吨到五十吨,两百吨的运输船就已经称得上是巨舰了。而目前亚历山大港最大的一艘商船。排水量只有大约一百五十吨,而运货量则只有一百吨。

    但这并不是古人不想把船只造得更大,而是受到了技术条件的限制,比如说。埃及的托勒密四世为了炫耀气派。就曾经建造了一条四十桨巨舰。它有280腕尺(约130米)长、48腕尺(约22米)高,载有400名水手、4000名桨手,甲板上可容纳3000名战士。这几乎相当于现代世界一艘航母的载员量了。

    可是,这条船与其说是用于实战,倒不如说是用于炫耀王室的富裕,它差不多就像是一座固定在岸边的大厦。自从建成下水以来,很少有人敢把它开出港口因为船体造得太大,木质梁架结构的强度跟不上。导致这艘看似威风凛凛的巨舰,其实却好像玻璃一样脆弱。出海之后稍微遇到一点风浪就会散架。

    所以,这艘华而不实、既不能打仗也不能运货的巨舰,在历史上就犹如昙花一现,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地中海上的商人、海军和海盗们,还是只能用他们那些几十吨到一两百吨的小船彼此较量。

    “……这哪儿能比啊!纳尔逊勋爵的胜利号可是拥有三千五百吨的排水量,是大航海时代的巨无霸。而亚历山大港如今所有的商船加在一起,总吨位恐怕还没到三千吨呢……”王秋继续抱怨说。

    三千吨的总排水量、两千吨的总货运量,大致上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一般来说,一节火车皮的运量是六十到七十吨,而一长列货运火车的运量则在两千吨上下。也就是说,亚历山大港内目前全部商船的运输能力,加起来不过跟现代世界的一列火车相当!

    而且,这些商船的航行速度,可要比火车慢得多了,连最老式的蒸汽机车都赶不上。

    为了突破运力瓶颈,埃及艳后曾经想要大办造船厂,而工匠和技术倒也不缺毕竟希腊人是航海民族,而托勒密王朝则是希腊人在埃及建立的殖民王朝,再说这年头的造船其实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有熟练的师傅带头,连船厂都不用,直接在沙滩上就能开工无奈埃及这地方实在悲催,竟然找不到木料!

    尼罗河两岸的古埃及地区,由于地理气候原因,大部分为沙漠覆盖,一向缺少造船用的树木。古埃及人只能把纸莎草绑扎成轻飘飘的小船,用于在尼罗河上航行。但是,想要用这样不结实的“草船”去出海远航,就实在是太勉为其难了。唯一的对策就是从黎巴嫩和小亚细亚境内输入雪松、冷杉等木材,用它们来建造埃及的船队但这些木材同样要依靠仅有的那么几十艘商船运来,输入埃及的速度同样很慢。

    围绕着这些来自不易的木材,到底是应该将它们弄回现代贩卖牟利,还是用于就地打造船只,穿越者们之间已经爆发了多次jiliè的争论,最后为了避免资金链断裂,只得先把一批昂贵的高档木材卖掉,留下那些普通的木材来造船可惜,如今的地中海上危机四伏,造船的速度还是赶不上损失的速度。

    此外,制造船只的木材需要彻底风干,不然一下水就会变形。像大型船只上的龙骨这样的木头,保险的风干时间要长达两年到三年,然后再用一年到两年的时间把船制造起来这么长的时间确实是让人感到不可容忍,但是用风干木料制造的船只。据说可以航行五十年以上;而不彻底风干的话,大概就只能航行上五、六年;至于用完全新鲜的木头来造船,则有可能一下水就会散架。

    昔日罗马人和迦太基人争霸地中海。由于没有时间囤积和风干木料,罗马元老院只能硬着头皮用未干燥的新鲜木料来造船。结果就是导致罗马舰队的质量极差,根本扛不住任何风暴,好几次都是在顺利打赢了海战之后,却突然被一场风暴统统卷入海底,顺便连累得随船搭载的上万陆军一起葬身鱼腹……

    “……为了增加这座港口的吞吐量,让我们可以运输更多的兵力和货物。就必须想办法在这里建造出更大、更好的船只,而这就需要你们的帮忙。”王秋对简妮如此说道,“……我们实在是太缺乏人手了……”

    在考察过亚历山大港的船舶与航运之后。王秋又带着简妮去参观了亚历山大港的军营,然后让这位观念较为保守的小姐,再次看到了一幕差点晃瞎她的钛合金狗眼的刺激性场面炎炎烈日之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