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五十二、南京还是上海? 下(2 / 4)  城管无敌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之后的好多年里,南京又在各路北洋军阀手中频繁易主,一直没能恢复元气。那些富豪大户不是在战火流离和苛捐杂税之中家破人亡,就是搬迁到了相对安稳的上海等地。

    实事求是地说,在1927年之前的民国岁月里,南京城虽然在南方有着无与伦比的政治地位,但论经济繁荣、民间富庶和现代化建设,别说跟魔都上海相比,就连江北的南通都比不上!很可能还不如杭州……

    在蒋介石定都南京之后,倒是对这座城市进行了一定的现代化建设,但目标却是把南京建设成行政中心,而不是经济和工业中心。中央政府的高官要员们一般只是平时在南京上班。周末就乘火车赶往上海消遣,可见南京的繁华程度实在太差。甚至就连蒋介石政权的中央金库,此时也是设在上海,而不是南京!

    因此,在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虽然日军杀了三十万人。烧了好多房子,但真正劫掠到口袋里的财物却很有限——并没有像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那样。传出什么日军士兵一夜暴富的消息。

    更何况,红十军团的兵力非常有限,光是要消灭守城的国民党军队就已经很艰难了,根本不可能阻挡住那些贪官污吏、阔佬大亨带着金银细软出城逃亡……届时消耗了无数昂贵的军火弹药,坐在一堆焦黑的瓦砾废墟之上,红军战士们又该如何筹款?穿越者又该怎样回本?难道要去挖朱元璋的明孝陵不成?

    所以,王秋他们这些穿越者心目中最理想的战略目标,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那就是——打上海!

    ※※※※※※※※※※※※※※※※※※※※※※※

    “……相反。上海虽然不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却是蒋介石的钱袋子和命根子。”

    王秋手中的小木棒朝着地图边缘上海港的位置重重一按,“……上海是目前整个东方最大的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不但是四大家族的利益核心,也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最集中的地区。对于南京国民政府这个典型的反动买办政权来说,这里更是他们的死穴!如果说。我党的力量源泉来自于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那么国民党的力量源泉,目前就在于上海滩十里洋场的金融与贸易!

    南京国民政府从建立的那天起,就依托上海这个国际化大港口,倒腾各种自然资源往外卖。再买来各种洋货排挤本国产业,同时进口外火来镇压国内的反叛者——打起仗来虽然既啃不下桂系也打不过西北军,但能拿出大笔的贿赂收买敌方军官,靠着银弹攻势在军阀混战之中战无不胜、称王称霸。

    但是这样一来,国民党政权打起仗来必须死保和外国主子联系的交通线,敌人打到这个命门就傻眼了。只要我们敲掉了上海,切断了蒋介石和帝国主义势力的联系渠道——注意,是敲掉整个上海!仅仅拿下华界是毫无意义的,必须把租界里的中外各国金融机构也全部打掉——蒋介石政权的金融财政就会立即崩溃,中央银行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就会统统变成废纸,国民党中央军的战争机器就会瞬间停转!

    而且,跟那些依靠乡土情谊、豪门大户和封建迷信会门道组织建立起来的各省军阀部队不同,蒋介石的中央军要更加‘西化’一些,是一支用军饷和吃空饷的市场经济原则组织起的典型雇佣军。这种军队打起仗来就是做买卖,哪一部分都不肯牺牲,进攻比谁慢,撤退比谁快,除非有大笔悬赏才能让他们搏一回命……如果蒋介石在上海的银行和金库被咱们端了,拿不出钱来了,中央军难道还会听他的指挥?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上海失陷之后还能维持,是因为第一、上海租界里的金融机构在太平洋战争之前尚能运转,为国府继续输血;第二,从1936年开始,蒋介石已经为上海的失陷做了一些预先准备,同时从各省军阀手里抢来了一些财源。但在1934年的时候,他可是半点准备都没有做,连金库都没转移。)

    此外,上海滩也是诸多军阀政客下野之后的隐居地,聚集了全中国最多的阔佬大亨和钱财宝物。还有全中国最多的工程师、产业工人和失业青壮年——占领了上海之后,你们不仅可以立即筹集到天文数字的钱财,建立起一套成规模的军事工业体系,还有足足六十万无产阶级失业者,可以招募过来参加红军!

    更妙的是,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蒋介石政权布置的军事力量十分单薄!因为1932年跟日本人签署的《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上海被划为非军事区,中队只能驻在昆山、苏州一带。在上海市区,国民党方面只有一个上海保安总团、一支上海警察总队、外加虹桥机场的守备连而已。这点兵力根本不足为惧!”

    说到这里。他又在上海以西的陆地上,划出了一道弧线,“……就连驻扎在上海外围各地的中央军,也为了发动第五次围剿,而被调动到了千里之外的江西前线。原本应该在1936年建立起来的几条‘国防线’。也就是所谓的‘东方马其诺防线’。眼下也还没有踪影……咱们不趁机狠狠干上一票,简直是对不起老天爷!”

    “……咳咳,王秋同志。你似乎只考虑了上海的国民党武装力量,却没考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