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百十八、帝国主义之惩戒 下(2 / 3)  城管无敌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美国干涉舰队结束了宁波炮击战,进驻舟山岛稍事休整,受到当地国民党政府的热情欢迎。在补充了一些淡水、蔬菜和新鲜肉类之后,美国舰队再次拔锚,驶向挑起这场战火的上海市。

    同时。为了在跟美国人竞争中不落下风,英法两国舰队抢先抵达上海周边。对吴淞口发起了猛烈轰击。

    ——雷霆万钧的“帝国主义之惩戒”,终于降临到了这帮胆敢挑衅帝国主义威严的中国革命者头上。

    黎明的水面上,突然窜起两枚鲜红的信号火箭。然后,伴随着英国舰队司令的一声令下,“马来亚号”战列舰的庞大身躯抖动了一下,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喷吐出长长的桔红色火焰,照亮了幽暗的苍穹。沉重的弹丸在空中划开一条赤色弹道。跨越了十几公里的漫长距离,最终落在了吴淞口的滩涂上。

    接下来,其它几艘巍峨巨舰也相继发泄出了它们的火力——在这场一边倒的对岸炮击之中,五艘英法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将舰身横侧,几座炮塔喷烟吐火、交替射击,巨大的炮声在长江口的水面上隆隆震荡。让水天之际的朦胧晨曦之中,骤然亮起了无数绚丽的光团。仿佛几十个太阳陡然升起!

    紧接着,在永兴岛上临时设置的英军炮兵观察哨,用无线电向舰队报告战况数据,帮助炮兵修正弹道——为了避免守军的反击,保证舰队的绝对安全,这些战列舰是隔着一个永兴岛在向吴淞口打炮。充分发挥了己方舰炮的超长射程,来欺负工农红军的“短腿”岸炮。

    当然,让原本应该驰骋于大洋之上的战列舰,贸然深入密布着浅滩和礁石的长江口,显然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但很可悲的是。对于长江口的水文条件,这年代的英国人恐怕比中国人还要更加清楚。

    又过了一会儿。那些轻型巡洋舰和驱逐舰的舰炮也纷纷开火,相继加入了合唱。无数钢铁的弹丸划过海面,落到泥泞的芦苇滩上和水稻田里,腾起猩红色的火光和烟团。没多久,巨大的烟云就把吴淞口给罩了起来,只是偶尔从烟团的缝隙中看到炮弹爆炸的闪光,其景象实在是蔚为壮观。

    成千上万发各种口径和类型的炮弹,就这样在一个初春的黎明时刻,在全中国最大的一座城市郊外呼啸轰鸣,演奏着一首不怎么协调,但却杀气腾腾的战争交响乐。

    突然,岸上亮起了大爆炸的强烈闪光,估计是打中了吴淞口炮台的弹药库,让英法水兵们一阵欢呼。

    然而,相对于水面上的热闹非凡、炮声震天,陆地上的工农红军却保持着诡异的沉默。自始至终,直到弹药库中炮爆炸,吴淞口的岸炮都没有射出过一枚炮弹,让人不由得怀疑红军是否早已不战而逃。

    所以,在肆意地倾泻了一个多小时的火力之后,感到无聊的英法干涉舰队逐渐停止了轰击,并且从战舰上放下了若干艘小型交通艇,组织了几十名陆战队士兵抢滩登陆,并且平安无事地踏上了吴淞口的泥滩。

    这支被丢出去当成探路石的小部队,借助堤坝和弹坑的掩护,在岸边走走停停,不时胡乱放几枪给自己壮胆,但却一直没有任何敌人向他们开枪开炮……最终,他们成功穿过弥漫的硝烟,闯进了吴淞炮台的废墟,只看到一堆扭曲的炮管和破烂的零件,而没看到任何一具完整或残缺的尸体,更别提什么活人了。

    很显然,中国的布尔什维克并没有他们在宣传之中吹嘘得那么勇敢,而是早就已经逃之夭夭了。

    这个发现让原本有些忐忑的英法两军高层都松了一口气,觉得这帮传说十分凶残,甚至充满了科幻色彩的中国布尔什维克,似乎也不过如此——先前,在愕然得知上海陷落的噩耗,又搞到一堆骇人听闻的赤色分子宣传品之后,欧美各国纷纷通过自己的各种渠道,企图向莫斯科打探远东这支神秘的共产国际纵队的底细,但却更加惊讶地发现,克里姆林宫似乎对此也是一头雾水……而另一些较迟过去打探消息的家伙,则发现克里姆林宫方面似乎知道些什么,但却对此讳莫如深,甚至十分纠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经历了整整半个月的大冒险之后,从上海驾驶着一艘可怜的十五吨机帆船毅然出航,千里迢迢回归祖国的正牌共产国际特派员们,终于艰难地穿越了对马海峡和日本海。半死不活地成功抵达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并且把穿越者同志们的信笺和礼物送到了克里姆林宫,那位“钢铁”大叔的办公桌上……)

    所以。在这场干涉作战之中,联军的作为就犹如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数人自然对低劣的“黄皮猴子”嗤之以鼻,觉得那些宣传品不过是搞出来吓唬人的假货。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对此忧心忡忡,甚至发表各种不合时宜的悲观言论……幸好,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人的表现还是像以前一样无可救药。

    下一步,按照英法两国这么多年来满世界打殖民地战争的习惯,联合干涉舰队开始把法国的安南步兵营。英国的印度火枪兵,还有从江北南通等地强行拉来凑数的国民党军队,乱糟糟地陆续投送到岸边一处残破的小码头上——这点兵力自然是不够一路打到上海市中心的,但至少可以给敌人的炮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