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百六十七、我们来自未来 下(2 / 4)  城管无敌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这是苏联人的看法。他们虽然有着胜利者的自豪,但始终对那个惊人的牺牲数字耿耿于怀。

    “……斯大林格勒……这个被鲜血和尸臭浸透的名字!上次大战之中,我们在法国的凡尔登损失了四十三万人,让法国人损失了五十多万,就被称作是绞肉机。而在斯大林格勒,仅仅是我们这方就要付出一百五十万人的牺牲,还没算苏联人的……伟大的战争之神啊,你索求血肉祭品的胃口也实在是太大了吧!”

    ——这是某个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照片中看到了“未来的自己”的德军上校的喃喃自语。

    “……列宁格勒……持续872天的围城战……空前的大饥荒……士兵和工人吃掺了锯木屑的黑面包,而普通平民则是连掺了黑面包的锯木屑也吃不到……足足一百五十万苏联军民的死亡……世界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在1941年至1942年间的冬季,当所有雀鸟、老鼠及宠物被生还者吃光后,城内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列宁格勒警察因而组成一个特别师以阻止人类同类相食的情况发生……见鬼,我是不是应该劝说妈妈和娜塔莎尽快从列宁格勒搬家?然后想办法迁移到东边的叶卡捷琳娜堡或塔什干去居住?”

    ——这是某个恰巧住在列宁格勒的苏联“契卡”成员的颤声低吟。

    “……巴巴罗萨计划的最初阶段确实打得不错,战术欺骗工作做得尤其出色。当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一百多个师全线向东方展开突袭的时候,大多数苏联军事单位都还保持着和平时期的状态,苏联空军的战机都紧密排列在跑道旁,被我国空军的轰炸部队轻易摧毁。红军的部署太疏散而且未经准备,各个苏联军事集团之间往往无法互相联系。而且也缺乏足够的运输工具把分散的部队重新集结起来。虽然红军有非常多的火炮,但很多火炮都没有配备弹药。炮兵部队同样缺乏运输工具而无法迅速部署。虽然红军的坦克单位数量庞大,但却极为缺乏经验和后勤支援。维修保养的水平也非常差劲。部队的准备情况糟糕得令人吃惊,装备妥善率很低。宝贵的坦克部队往往被草率的送上战场,而没有任何燃油、弹药、或人员补给的安排。通常在经过一次作战后坦克便毁坏或报销了……这一切使得苏联人的战线一再被我们突破,在整个1941年下半年。从明斯克、敖德萨、基辅、到塞瓦斯托波尔。一个接一个的城市落入我军的手中。”

    “……可惜俄国的土地实在是太广阔了,即使有了机械化部队,像是对付法国和波兰那样的闪电战策略也还是行不通。而莫斯科的动员令终究起到了作用。虽然斯大林愚蠢地把一个个师像核桃一样送到我们的集团军群面前辗得粉碎,每个师平均撑不到一两天,但依然为全面动员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所以我们的犀利攻势在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被制止了,然后就是无法挽救的战局逆转和全线崩溃……”

    ——这是德军参谋军官在复盘整场苏德战争之后的讨论对话。

    “……看来在现代战争之中,进行单个的战役已不足以全歼敌军,必须通过连续性的多次战役打击方能奏效。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在一个战略方向上,选择一定范围的纵深,不作重大停顿地组织多次战役。迫使敌军无法得到休整补充、调整部署和投入预备队,从而最终达成在该方向上全歼敌军战役集团的目的……”

    “……但我们根本没有组织那种一环扣一环的超级大会战的经验。这种战术经验并不是任何天才能够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象出来的——要组织、协调、管理上百万人的多个集团军和航空兵,并且实施几百公里纵深突破……在过去似乎谁都没有经历过如此规模的战争!上次大战之中的‘勃鲁西洛夫攻势’倒是投入了那么多的军队,但纵深突破的距离可没有那么远。而我们在跟白卫军打仗的时候,大多数作战投入的兵力也就是师到军这个规模而已。看来我们已经和时代脱节了……”

    ——这是苏联军队指挥官在讨论苏德战争规模之后的叹息。

    他们七嘴八舌地带着各种观点激烈讨论,同时一壶又一壶地喝着茶和咖啡,而香烟也抽了无数根……最后,不管是德国人还是苏联人都沉默了下来,一边用诡异的眼神打量对方,一边回味着整个战争过程。

    就在这时,身穿后世解放军礼服的王秋等人,终于姗姗来迟地出现了。

    ※※※※※※※※※※※※※※※※※※※※※※※※※※※※※※※

    “……各位,这就是我们那个历史上的苏德战争——当然,苏联称之为伟大的卫国战争。这是一幅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史诗式宏伟战争画卷。引得无数后人孜孜不倦地研究着这场战争的每一个细节。”

    王秋同学手持一个无线麦克风,对众人如此侃侃而谈,而旁边的随行人员则立即将其翻译成俄语和德语。“……但这也是二十世纪最为惨烈、最为血腥的战争,因为这场战争导致了惊人的毁灭和伤亡。不客气地说,你们都是输家!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当然是死无葬身之地,作为战胜国的苏联其实也是得不偿失!”

    “……在苏德战场上,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