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05 整合缅共(2 / 2)  红警大中华1985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14旅,主要由果敢族和佤族混编而成的b15旅,主要由克钦族组成的10l旅。b15旅和10l旅分别出自于缅共人民军的b15军区和10l军区,所以在军区撤编后,以军区的称号作为旅的番号。每个旅大约36名战士,7个旅使得缅共人民军再度达到了鼎盛状态,有了210uu名士兵。

    巴登顶带来的还不仅仅是大量的士兵,还有基地生产的各种物资。全体缅共人民军脱下了破旧的补丁衫,换上了丛林迷彩服,这些迷彩服自然齐一鸣不可能给他们用数码迷彩,因为印染工艺复杂,明显不是一个欠发达国家的军队能装备的起的,而且谁给提供的又足够引人深思。所以这些迷彩服都是那种最大路货的丛林迷彩,倒是一副的质量和做工都不错。

    杂七杂八的游击战武器也都同意换装了基地新造出来的一批八一杠,虽然这东西很容易被联想到中国身上,但这批枪外观跟当年中国列装的八一杠微有不同,一时也难判断是谁的产品。其他武器基本上是为了适应丛林作战地形而准备的一两个人就能扛着跑的东西,比如40火、6迫之类,虽然威力不够强,但对付缅甸政府军也不差了。再就是10m火箭炮这种不用炮架一样能发的神器级武器,自然大量装备,至少能够取得密集火力上的优势。此时缅甸全国都没有几辆坦克、飞机,政府军的装备还真的不见得比缅共人民军要好。

    能算得上比较先进的武器则是齐一鸣为人民军弄得一些红箭-反坦克导弹和前卫-ll防空导弹了,虽然觉得这类武器派上用场的可能性不大,但有备无患。

    军事上的提高是一方面,齐一鸣并不仅仅是想祸害邻国,他想的是安定缅甸,培养一个忠实小弟,并让一个安定和谐的缅甸为中国的发展也提供一些便利。所以他不仅派遣了大量的士兵进入缅共的根据地,随之而来的还有五号基地招募出的上万民兵。

    这些民兵大都选择了本地人的族裔,主要是汉族、傣族(掸族)、佤族、克钦族等,他们能够跟当地人没有障碍的交流,虽然并无多么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基本上都有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拥有一定的工作能力。

    巴登顶安排这些人进入根据地后,组织生产,修建公路,开办学校,利用齐一鸣五号基地提供的诸多物资,开发缅共控制的地区。在缅共控制了当地数十年的时间里,从来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局面,这令当地人觉得迷茫又欣喜。

    自然贩毒的生意不能再搞下去了,罂粟田被铲平,加工厂被捣毁,虽然当地人觉得有些可惜,但他们也得到了一定的粮食之类的物资赔偿。由民兵带头,他们在当地首先是开办种植园,提高当地的粮食生产能力以及其他能够产生效益的经济作物,再就是当地也有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矿产资源,如金、银、云母、宝石、铅矿等,在基地提供采掘设备之后,矿业公司雇佣当地人进行采掘。另外就是丰富的木材资源也是一笔财富,通过南定河逆流而上可以把这些木材运送到中国。

    在整个大变动过程中,当地并未发生什么过激的举动,主要是这些必然对当地的发展有帮助,还有就是云南边境上立起的心灵信标塔也在洗刷着当地人的心灵,使得他们对于缅共、中国等名词认同感大增,而减少了可能的反对行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