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304 要命的苏联电子工业技术(2 / 2)  重生军工子弟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好几次运-8,知道坐在后面的机舱是怎样的感受。

    而且运-8只要在后面货舱有人的情况下,飞行高度都不会高于三千米。

    从季米诺夫对于昨天情况的通报,谢凯也清晰的意识到,苏联航空工业方面的电子技术发展是在太过滞后,才造成这些故障。

    民航客机的生产过程,为了防患于未然,减小故障隐患,整个加工过程中不仅需要采用更先进的加工技术,同样需要严密的制造工艺来制造密封性能更好的机舱。

    对于压力传感器的灵敏度需求也是越高越好,而且还需要配备完善的氧气供应系统。

    苏联电子工业落后,使得电子控制系统方面有着缺陷,就连需要更高灵敏度的压力传感器,可能也有着不小的问题。

    相对来说,对于大型飞机的结构强度,能够用不锈钢包着一个发动机把米格-25这样“双3”性能指标成功列装部队的苏联人的设计,是绝对安全可靠的。

    甚至,他们生产制造过程,同样可靠。

    唯独要命的就是电子系统了。

    自重175吨,能在机舱内部载重250吨,顶部也能载重200吨的安-225,在最大起飞重量640吨的情况下,依然能在空中飞行几千米,并且不会对机身造成影响;甚至这架飞机顶部驮着满载超过200吨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飞行并且发射都不会出现问题,这就充分证明了苏联人的设计是安全可靠的。

    在未来隔了几十年后,这架飞机依然能在空中飞行,执行跨洲际的大型货物运输任务,同样证明了苏联在结构强度设计跟机械加工技术方面的可靠性。

    苏联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电子工业落后上。

    安-225这次的问题,给谢凯敲响了警钟,如果没办法在这方面解决,即使从苏联引进了技术,依然会出现苏联人现在遇到的这些缺陷。

    如同当年国内从苏联引进了苏-27,很长时间,都没有解决歼-11的软骨病,一直到歼-11B出现才解决。

    404在仿制F-14航电系统跟火控雷达的过程中,在电子工业方面虽然说取得了一些进步,可跟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水平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

    季米诺夫看着谢凯等人的神情变化,心中也不是个滋味。

    他清楚安-225这次遇到的事故,可能给中国人留下了很不好的深刻印象。

    要想说服中国人投资他们的第二架安-225制造,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不过他绝对不会放弃,苏联已经没有办法再提供资金把第二架安-225建造完成,唯独可能就是谋求来自中国的投资。

    那架飞机可是做出了很多设计修改,性能也比第一架强很多。

    以苏联跟西方国家的关系来说,安东诺夫不可能接受西方国家的资金来继续建造、生产。

    唯独可能的,只有中国这个跟苏联恢复了外交关系,并且在技术领域上合作也开始恢复的国家。

    眼前这个年轻人所代表的团队,不仅有钱,也有着不低的技术实力。

    当然,季米诺夫现在来并不是为了说关于安-225合作建造的事情。

    跟安东诺夫之间的合作,要等到前面的事情处理完,后面找着机会了再谈。

    航空工业部长跟军事工业委员会主席都在这里,甚至连苏联国内其他相关官员都过来了,苏霍伊总工程师,同样是苏联航空工业部副部长的西蒙洛夫同样带着一群技术人员过来了。

    现在该谈的是双方在战机之间的合作,这也是最重要的重头戏——苏-27战机的出口。

    “同志们,对于昨天的事情我们深表遗憾,不过那也只是突发状况。空气增压机并没有问题,只是突然停止工作……通过一晚上的检查,找到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只是因为压力传感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点小失误。”

    米萨维奇夫斯基再一次解释了昨天晚上遇到的状况。

    压力传感器!

    谢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

    奥列格也开口了:“昨天的事情已过去,所幸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虚惊一场。目前应该讨论我们双方之间的合作。大家的时间都非常紧!”

    他的意思很明显,该讨论苏-27战机的出口的事情了。

    毕竟米格-29战机发动机及代工生产的框架协议已经谈得差不多,只需要准备好意向合同签订,然后双方技术人员再根据意向合同拟定更详细的合同就好。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