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7章 戊戌政变(3 / 4)  大清拆迁工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开懋勤殿,选才行兼著十人入殿行走专预新政!”

    这风声一传出来,不但是国朝震动,就连外国人都十分关注。

    清代康熙、乾隆、咸丰三朝均曾在懋勤殿召对九卿科道。光绪帝企图以“前朝故事”来说服太后,实则想借开懋勤殿引入新人并且摆脱太后的控制。

    慈禧太后对此也非常敏感,对开懋勤殿事要查个究竟。八月二十八日宋伯鲁的奏折和二十‘九日王照的奏折均当日“奉旨暂存”是因为开懋勤殿尚需征得太后同意。

    二十九日光绪帝遭太后严斥,这两折已无意义。

    此时光绪帝进一步感到自己和维新党人处境危险所以又出两道谕旨,一为明谕,一为密诏,令康有为迅出京赴上海督办官报。

    康有为不过一总理衙门章京,督办官报也是小差事,但光绪帝却出一道明谕促行并且还特别申明仅召见过康有为一次。

    密诏则是光绪帝委托德玲偷偷**来的,要康有为“迅外出可迟延”。

    这两道诏书说明形势更危险了。康有为在第二天夜晚见到明谕时即“知祸作矣”他所说的“祸”是指八月二十二日清廷布训政诏和拿办康有为令,他当时和后来都不知道“祸”已作于九月初三日这天起光绪帝已失去了处理政事的权力,改由太后处理。

    自九月初三日“还拟定办法,恭呈慈览,俟下后再行办理”。这种变化表明光绪帝已不能自行处理日常政事,他仅能“拟定办法”,然后向太后请示,待太后同意才能办理,权力已转到太后手上。

    可以说事实上初三日已经生政变。

    不过维新派显然过于高兴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光绪帝去了颐和园一趟,实际上已经被软禁。之所以还没有动手,是因为后党不想打草惊蛇,而是准备一举消灭帝党和维新党。

    风向变了!

    京师里的最敏感的墙头草们顿时感觉到了事态的不对劲儿,纷纷老老实实的呆在家里,而老百姓们也都纷纷闭上了嘴巴!

    国事!

    在时局紧迫之际,光绪皇帝特地密诏给康有为,称:“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愿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用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尔等与林旭、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筹商,密缮封奏。”

    连光绪帝都秘密旨意了,维新派们自然也清楚了事态严重了。

    维新派听说顽固派策划提前动政变,废黜光绪,于是决定孤注一掷,让袁世凯迅返回天津,举兵勤王,杀荣禄,派兵包围颐和园诛杀慈禧。

    他们把皇上的命运,他们自己的命运、连同整个新政的命运全都寄托在袁世凯身上。

    9月15日,袁世凯前向光绪请训回天津,刚离开京师水关,便得知京师内部兵马调动。

    袁世凯那哪里不清楚这政变的前兆?于是匆匆赶回天津,结果半路遇到心腹将领,说小站新军的枪械被荣禄收缴,说是检查枪械磨损程度。

    袁世凯大惊,道事情败露,搞不好要被杀头的,于是没有直接去天津军营,而是拐弯去了保定直隶总督府。

    接着便向荣禄告密,将上如何准备诛杀慈禧太后的部署都和盘托出。荣禄原本是准备在袁世凯的军营里抓住袁世凯,趁机夺了袁世凯兵权,可是如今却失去了下手的借口。然而由于袁世凯说的很是惊人,荣禄怕京师有变,于是报告慈禧太后。

    此时,禧太后已在北京动了政变。但是对于帝党和维新党,慈禧太后还没有要杀人的念头。

    毕竟禧太后也知道,自己掌权后得用人不是?

    政变起初,慈禧太后在上中只是斥责康有为“莠言乱政”未申斥刘光第等人,而“莠言乱政”的罪名并不严重,起初对康有为的处分也仅是停职待参,而接到荣禄报告后,刘光第劝袁世凯出兵围园诛后则属情节严重的谋逆大罪。

    慈禧太后闻之大怒令逮捕康、梁诸人下狱,并诛杀刘光第等维新派人士。

    原本只是夺权的戊戌政变因袁世凯告密而生血腥的一面,才使维新运动导致毁灭性后果。

    接着,大部分新政被推翻、废止,重行禁止士民上书;废官报局,查封全国报馆,严拿报馆主笔;禁止集合结社;新政所裁减的闲散衙门詹事府、通政司等予以恢复,又废农工商总局;恢复马步箭弓刀石的武试和八股取士的文试制度经济特科,停止各省、府、州、县设立中、小学堂。

    大权被慈禧太后所掌握皇帝徒有虚名,改革之事遂成泡影。

    维新派惨遭迫害,康有为、梁启逃亡国外。刘光第拒绝出走,慷慨就义。御史杨深秀临危不惧,在慈禧太后动政变、追捕维新派的恐怖气氛里,他抗疏直言,要求慈禧太后撤帘归政。后来被捕入狱。与刘光第一起被杀害。此外,还有林旭、康广仁同时遇难,史称戊四君子。

    而谭嗣同和杨锐因为远离中枢,在盛京为张云飞打工,因此就算后党以前痛恨他们两个人,如今也不得不给张云飞面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