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四三章 张之洞的决断(2 / 3)  立鼎1894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眉勾手的小动作,就猜到他老人家似乎心动了!

    这事儿很要命!

    当即有人又跳起来劝谏:“大人万万不可听从这厮的浪言!那李合肥与杨鼎世早有勾结,李家三子皆身兼要职,乃是一丘之貉。大人岂可与此辈为伍?”

    “正是此理!李合肥诈做归养,实则暗中操控,又其子在堂前,丝毫无损。大人一向高风亮节。不肯与杨鼎世沆瀣一气,倘若就此屈从于他,岂非一世英名尽丧?”

    又是一阵群情汹汹。

    黎元洪与张彪几人对了下颜色,各自露出淡淡的讥讽。果不其然啊,这帮鸟人全都成了惊弓之鸟。一点刺激都受不住了。

    乱糟糟的声音在耳边呱噪,饶是以张之洞的央企功夫,也有点心浮气躁。

    黎元洪的话虽然只有一句,他却当真听进了耳朵里。打心里来说,对李鸿章如今的状况,那是羡慕嫉妒恨。

    去年李鸿章出使美国。中途遭到日本人刺杀,当时不少人暗地里幸灾乐祸的,活该这老东西不肯消停,出去找难看。

    但没想到转眼就有了杨浩兴兵惩罚日本,结果双方打成了拉锯战。当时有不少人酸不溜就的发言。把李鸿章当成引发中国与外方战争的祸害。同时,也对杨浩因为丁点儿大的事儿就兴兵作战的做法,斥之为假公济私,小题大做。

    然而杨浩终究不是那种温厚的主儿,迅速在报纸上披露不得不战的分析,并获得一致的肯定。之后国内革命进展丝毫不受影响,一干人见影响不动,只好暂时偃旗息鼓。

    李鸿章也是硬气。直接从日本去了美国。之后的半年中,他一路横跨美洲大陆,又越过大西洋抵达欧洲。行遍英法德意奥俄诸国,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其政府及皇帝要人的盛情款待。

    一个跟着访问团的报道小组,随时将李鸿章的经历发出文章报道给国内。杨浩亲自安排下的智囊团,帮着李鸿章拟定了一系列的文案,让老头子浑身焕发出学养精深、视野开阔、胸怀世界的气质。李老头本身位极人臣,其谈吐言语。行走坐卧,一派帝国宰相的风范。

    整个的行程中。李鸿章表现出一股东方士大夫和帝国宰执者的高逼格,又没机会出丑。于是在各国政要眼中,就成了当前中国顶级精英的典范代表。

    长达半年时间,李鸿章一直占据各国的头条。随行团趁机发动潜在的人脉,大撒金钱,宣扬中国革命政府新形象,并以“招商引资”为幌子,鼓励西方各国财团把闲钱往中国沿海特区投资,开拓工业。

    这一招非常有吸引力。连续数次战败列强海军陆军之后,列强不得不承认中国有了世界强国的资格。他们不得不低下身段来寻求平等对话,以往那种殖民式的侵略完全行不通。

    杨浩通过“招商引资”给他们再次插手远东的机会,虽然不能形成倾销,但就地设立工厂生产,不但能获得一定程度的产品技术,还能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最起码,能把他们手中沉淀的大量资金盘活。

    1893年以来的经济危机,虽然没达到几十年后大萧条那么严重,却也极大的影响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工业的无序扩充导致的产能过剩,首先让广大中下层人民破产,而上层大财团、大贵族、大富豪们,却又大量的资金积压。

    尤其是美国财团,如今在国内已经没了投资方向,他们这才推动政府向外扩张。美国人也不是没想过引进中国展露出来的各种先进技术产品,只不过这年头的人还是习惯了抢劫和偷盗---本身美国在十九世纪末就是世界最大的山寨盗版商。

    然而杨浩的产品技术却不是那么好抢的,本身美国在中国的人脉有限,太过高端的技术如汽车之类,中国工人自己都还没摸清楚,都在照葫芦画瓢。所有教案都是士兵看守的胶片,根本流不出去。

    美国人着急找切入口,李鸿章的来访正好给了他们绝好的机会。

    十九世纪末的世界顶级财团富豪已经达到一个时代顶峰,他们的想法大体也差不多。李鸿章冲在前头吸引火力,后方一大帮商务人员具体操作,他老人家挥舞着笔杆子签下大量的订单,达成许多的合作协议,成为载入史册的巨大功勋。

    清末以来五十载屈辱,而今换了杨浩执掌乾坤,原本一直在签署不平等条约的李鸿章,居然也能逼着洋人老实合作,更乖乖的往中国真金白银的投资建工厂,一切照着中国的法律法规办理。

    这样的咸鱼大翻身,对面临同样状况的其他大臣产生了巨大的刺激。

    心高气傲的张之洞,是距离李鸿章最近的一个。以前同朝为官,也是各种龌龊,相互不佩服。而今李老头却先行一步,走出了新格局,现在就死了也是一辈子荣耀。被载入史册写上丰碑。

    作为文人,活得不就是一个“名”吗?

    张之洞羡慕啊!但这种事儿光靠他自己努力是得不到的,只有与杨浩合作,才可能达成。他老人家本来与杨浩也有各种合作,汉阳铁厂为核心的煤钢联合体,外加汉口各种工业。就是这么起来的。但最后一步,他始终没机会迈出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