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四四章 北上见闻(一)(2 / 3)  立鼎1894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矩生活么?那一茬茬的读书人,便是执掌者圣人的教条凌驾于众人之上,显示出他们的不同。然而如今的革命军,却要让每个人自己选择,这能行么?

    健壮书生却不待他想明白,即总结道:“这即是杨大先生所谓的‘独-立思考能力’之养成。若人人能自行按照经典所说的原则,摸索世间的道理,便不会轻易为他人思想左右蛊惑。则自古以来的愚民统治将不复出现。其胸怀胆魄之大,可谓超迈前古。令人佩服!”

    他毫不掩饰内心的赞叹,几乎要为杨浩的这等突破天际之伟大创举鼓掌叫好了。---事实上,他在平日与同侪论道之时,已是无数次的赞扬此等大气魄举动。

    张之洞却并不以为然。他是正儿八经的道学先生,坚定的认为天下间的道理。始终由极少数人才能掌握。自古圣人思考的天人之理,艰深奥妙,非是那些学养精深之大宗师,无法理解。唯有百年难遇之天才将其解析出来,写成书册,方能将之汇聚为礼法。行之于亿兆凡人之间。

    中国自古以来的士农工商金字塔体系,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权不下县的宗法制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代代的逐步完善,直到明清五百年算是达到了一个巅峰。却也将整个民族的活力彻底扼杀到一潭死水的境地。

    严格来讲,就世界范围内而言,论起形成并维护一个涉及到亿万人的庞大群体的手段,没有哪一家比儒家做得更好。中国之所以数千年起起落落治乱轮回,却始终能重新整合起来顽强的传承下去,与儒家这种严密到极点的统治法则直接相关。当然,治乱轮回和扼杀活力,也正是其直接副作用。

    世上没有完美的政治制度。却有最合适的制度。中国数千年选择儒家为表里,也不是哪一个人定下的规矩。孔子当年著述的经典,也并非拿来就能统治天下的规章。一切都是后人在其哲学思辨的核心法则之上,一步步发展而成。

    特别是到了北宋时期,发现儒家经典太多窟窿堵不上,大宗师们吸收佛家道家的精华融入其中,最终形成了影响后世千年的理学。

    然而在那个关键的时候,先是蒙古入侵打断了这一融汇贯通中国文化思想的重要节点。随后的数十年野蛮统治更将那一代精英扫荡一空。揭竿而起的朱元璋等豪杰毕竟学养不够,不但将蒙元的诸多野蛮制度直接继承下来。导致国家政策法规的僵化,更将宋代那种“齐民”思想之中的宽厚。完全泯灭。于是社会上层将下层当奴隶牲口一般的野蛮对待,偏执与暴戾的思维贯穿整个朝代,成了一次划时代的大退步。

    最要命的是,他们选择了朱熹的思想为文化核心,便将已经发展到巅峰的中国文化进一步引向扭曲和封闭的深渊。

    在这七八百年里,虽然也出现了王阳明这般昙花一现的大儒,将理学儒学向前推动一步,然而终究没能形成打破藩篱的潮汐。便随着东林党的兴起,鞑子入侵,数百年的文化阉割,导致整个中华文明跌入空前的低潮期。

    可以说,中国在最近五百年被西方从科技上拉开距离,与文化的衰落有直接的关系。

    然而这些东西根本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的清楚。

    张之洞这些老夫子们的思维已经固化,更不可能推翻他们学到的那些教条。杨浩这种公然打破一切规矩,让天下人自行理解经典的做法,堪称翻天覆地,要彻底毁灭他们世界观。

    直白点说,这是要砸了天下所有读书人的饭碗啊!这是要彻底瓦解了读书人掌握道理的传统啊!没有了这等特权,读书人从此之后都不值钱了!

    边上那一个有些懵懂的年轻书生悠然叹道:“原来这才是革命!以往历代起义也好,改朝换代也罢,不过是在一套礼法之下翻来覆去而已。如今方是要革故鼎新,改天换命!”

    张之洞闷哼道:“想法甚宏,要成功却是艰难万般。要让所有人读书明理,何其艰难!自古以来,读书为做官,已是众人皆知的公理。人人皆有向上爬的私欲,若都读了书,这私欲便越发的膨胀。到时候,我看他如何调处。”

    论人心把握,张之洞乃天下之翘楚。人都是自私的,也都是永不满足的。他们起步的层次越高,追求的大欲就越宏。到时候亿万人都想当官,想称霸,内斗的肯定更加激烈。这才是造孽呢!所以圣人才要让芸芸众生无思无欲,无争心。

    这个道理不能说错。自古以来的世界所有圣贤。他们的思想其实都是为了维护族群的生存绵延而来。因为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缘故,维持生存的资源极为有限,根本容不得大家任意吃喝消耗。于是在原始社会,大家要公平分配,公推最能执行公道的那个当首领。便有了儒家推崇的三代之治。

    其后生产力稍有发展,剩余物资出现,便有了贫富之分,贵贱之别。然而这终究还是不够用的。倘若统治阶层奢靡无度,极可能将全体人民创造的宝贵物资一下子挥霍掉。到时候,就要面临饿死多数人的灾难。

    基于此现状。儒家提出了节制,孔子推崇祭祀与葬礼的节俭,不要搞人殉,也别弄巨大坟墓和无数昂贵陪葬品。然而那年头的统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