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六二章 分裂日本(2 / 3)  立鼎1894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有恢复,对远东殖民地几乎顾不过来,德国人却已经在地中海沿线开始挑战法国的地位,这很难说是不是又一次升级版的普法战争。当真中国和德国一块儿动手,法国必然要陷入背腹受敌的窘境。倘若英国俄国再袖手旁观,指不定就要一蹶不振。

    中国如此强横,列强居然忌惮成那样,心存希望的日本上层对此非常的失望。悲观的人们甚至觉得,弄不好他们之前付出的一切牺牲都将白费,列强出卖日本的可能性越来越高,再不想办法自救的话,下场可能会很惨!

    九州岛上忽然蹦出来的那股势力,发出的宣言。恰好在这个敏感时间段里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不只是整个九州的日本国民深受影响,便是本州四国的国民,也都砰然心动了!

    说到底,没有在甲午战胜中国。没有之后战胜俄国,日本人的底气并没有那么足。明治以来虽说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国家没有实现工业化,连一座钢铁厂都没建起来,制造业只能说有点起步。远远谈不上成就。

    反观大洋彼岸的中国,忽然间就冒出来制造巨大战列舰的工业实力,忽然就有了卖遍全世界的无数优质工业。日本人不相信天上掉馅饼这种奇迹,他们缜密的分析,认为是之前长达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其实已经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之所以在1894年前表现出那样的疲弱,关键是大清帝国的上层脑袋发昏,清流读书人们不懂得工业和军事建设的关系,不明白工业化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关键力量。他们自废武功。把基础很好的工业底放在那里生锈,又对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洋务先锋多方掣肘。由此才造成了明明有超过日本十倍的国力和人才,却没能迅速强大的恶果。

    总起来说,这就是体制问题啊!

    而同样的一套东西,到了杨浩这位有着海外背景的领袖人物手里,立即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以日本情报探所知,大清国建立的一应工业设施,全都发挥出之前数倍的生产力。

    别的不提,就说一个汉阳铁厂吧,张之洞花了四五万两银。用了五六年时间,磕磕绊绊的炼不出几吨优质钢铁。杨浩派出技术支援(当然也有设备支援)之后短短一年,立即摇身一变成为一座最大产能二十万吨的大型钢厂!

    二十万吨啊!想想那数字,都让日本人感到无比的羡慕嫉妒恨!如果有那么一座钢厂。大日本帝国自己都能解决造船造其的钢铁原材料,这得剩下多少银?

    以此类推,中国工业化蒸蒸日上也就有了解释。而确凿无疑的是,之前中国培养的所有工业相关人才,全都得到了最大程的才能发挥。原本被胡乱安排的留生,如今一个个都担纲了重要项目的领头羊职位。最有名的詹天佑。将要执掌数万公里铁的修建;水平最高的船舶设计师焦海,据说正是当今最先进之巡洋舰的总师。即便是完全没有留背景的徐建寅,现在也是中国重工业领域的大宗师先驱人物。

    中华地大物博,英才辈出。只要有一位英明睿智的领袖出现,立刻就能重振千古雄风,雄踞世界之!

    这样一个同同种一衣带水(日本人这么觉得)的强大邻邦,用事实证明了他们完全可以改变政体,革新思想,来取得空前的成就。那么,日本是不是可以在一次虚心习,然后取长补短,不用欧洲人,也能成为先进之国呢?

    九州岛上的新派系,就是这么宣传的!他们更加热切的宣称,大中华帝国再一次崛起,已经将福泽绵延到了朝鲜吕宋和勃泥,下一步必然要囊括中南半岛的传统势力范围。再看其优先向西伸展的大铁,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大中华帝国一定能重现汉唐之威风,将影响力散播到西亚乃至欧洲!

    日本国小民穷,资源匮乏,没有支撑民族跨入明的原动力。西方人只会把大和民族当成棋来摆布,他们绝不会真正提供进步的一系列必须思想技术市场和资金。与其这样无休止的陷入与中国的苦战,还不如就此俯首,暂时成为中国的宗藩。

    后边的话不用说出来,大家都懂得。自古以来,日本每次都是妄自尊大,信心膨胀的去挑战中华帝国的威严,结果挨一顿揍之后老实一阵,同时放低身段的前来习。等他们积累的差不多了,再次露出獠牙利齿的逆袭。

    既然之前千多年都是那么过来的,现在再来一次,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相信这一套理论的人还真不少!在九州融合派兴起短短数日后,原先不断袭扰关门海峡中朝联军的日本武装明显减少,只剩下零星的冲突,那也多半是朝鲜志愿军引起的。之前造成了十几万人伤亡的下关战场。大规模进攻也暂时停止。精疲力尽的陆军,都把眼睛盯着东京这边,观望消息。

    寺内正毅的疯狂与其说是真正忧心国事,不如看做是虚张声势。扯一张遮羞布来给自己当幌。万一日后下边人都通过了屈从于中华的提议,他对顽固派也有了交代---俺毕竟为此抗争过不是么?奈何对方势力大,无奈和也。

    要不怎么说“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呢?日本政坛上层都是这么一堆聪明玩意儿,大家首先要保证自己藩伐的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