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七章 俞大猷(1 / 2)  锦衣传奇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商议停当,翌日,朱六和董海,刘彪和孙权,各带了一百从京城调来的锦衣卫高手,开始顺着自己的方向调查。

    朱六和刘彪两路一杀出,果然搅动东南打乱,商贾,地主,官员,农民等等或多或少的和倭寇海盗有所联系。如此一来,都成了惊弓之鸟。

    朱六和刘彪拿着陆炳的令,调动各地方的锦衣卫,到处扑杀,让整个黑网络被搅成一团。

    刘彪顺着以前知道的情况,顺藤摸瓜,很快就有了收获。

    朱六带着董海和汪直回到歙县,发现赵家已经人去屋空,看来是望风而逃了。不过,之前他们大意惯了,多少还是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加上还有知无不言的大友在手中,倒是也没有落空。

    而汪直则按照陆炳的吩咐,接管了赵家之前的货栈。歙县是汪直的家乡,本就有些侠名,汪直如陆炳所说,仗义疏财,却又不伤天害理,加上如今功夫也大有长进,打遍歙县无敌手。再经过上次斩首赵公子,也让人知道了他腰间那无鞘倭刀的威名,倒是很快在歙县江湖上立住了脚,有了自己的名号。

    加上有叶家兄妹和徐惟学的帮衬,他把货栈打理的红红火火。

    风云动,龙虎出。

    陆炳早已蓄势待发,如今看时机成熟,立刻便带着剩下的一百锦衣卫高手,赶赴大明东南沿海各地,督促防务。

    他没有发现,在他离开瞻园的时候,有一抹倩影,在门前闪过,有一双明亮的眼眸一直跟随他的身影愈去愈远。

    嘉靖十三年,就在陆炳等人在江南数省来回奔波中……过去了。

    这一年,朱六、董海、刘彪、孙权、将东南的海盗倭寇之流,要么就地斩杀,要么便赶进了大海。

    开始的时候还有一些动荡,甚至有地方民众群起造反。

    陆炳下令,杀杀杀!

    这条令一下,弹劾的奏章塞满了宫中的一个屋子……不过也就一直放在了那个空屋子里。

    任何人要求见嘉靖,都被嘉靖拒之门外。

    天下人都认识了陆炳,认识了锦衣卫,对于陆炳和锦衣卫的口碑也跌到了锦衣卫历史的最低点。

    但是,在嘉靖帝的支持下,陆炳顶住了压力,他很快就用事实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

    在那些弹劾的官员中,揪出来大批和海盗倭寇有来往的,贪污纳贿,欺君包庇更是比比皆是。

    如此,弹劾陆炳的风潮才告一段落。

    而且事实证明,大多数的百姓还是不想提着脑袋过活的,发现闹事无用,只好自觉断绝了和海盗的往来。

    如此一来,反倒是天下太平,海晏清河。

    江南大多数百姓还是深受海盗倭寇之害的,慢慢的称赞陆炳的口风压到了之前的咒骂。

    但是,陆炳布下了天大的局,而这么大的局也就必有眼儿。

    陆炳奔波与东南沿海防务,却还是无法堵住所有的缺口,就好像一个拉开的大网,虽然控制住了大局,却总还有有眼的。

    俞大猷?出身于下层军官家庭,祖籍安徽凤阳府霍邱,始祖俞敏跟从洪武爷打天下,以开国功臣袭泉州卫百户官,至其父俞元赞已历五代。

    俞大猷自幼家贫,靠母亲杨氏编发网和亲友资助,寄居清源山水流坑村,勤学不辍。五岁时即在家乡濠市入塾读书,拜几位当地名士习文。十岁随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与邓城、汤克宽等读书于清源山清源洞。十五岁进文秀才,与李杜、薛南塘、史文斋、史礼斋等十余人继续读书于清源山紫泽书院,并习武于清源洞,人称十才子。清源山至今遗有其练胆石,为练胆量,俞大猷常登巨石下跳,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书“君恩山重”四个大字。

    其时泉州社会的闽学氛围炽盛,俞大猷先后拜王宣及林福、军事家赵本学等人为师,学习《易经》与兵书,皆得三家所长。后又从师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棍术和骑射,达到了“剑术天下第一”,跨马而骑,引弓飞矢,百发百中的境界。

    王宣、林福、赵本学三人均为当时泉中名师,且是明代前期闽学著名代表人物蔡清之弟子,从蔡清学过《易》。王宣以《易》论古今治乱兴衰之迹,林福以《易》明心性忠孝仁义之奥,赵本学以《易》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著有《韬钤内外篇》和《孙子注解》。俞大猷对三师之意均能默契神会,融会贯通,尤能阐其所未论。在师承关系上,俞大猷乃名儒蔡清之二传弟子。正是由于年轻时奠定扎实的儒学理论基础,使俞大猷不仅有杰出军事家的思考领域,而且有杰出政治家的思想远见,故上司谭纶曾称赞他有大将才。

    嘉靖元年,俞大猷二十岁时,父爱松死,家贫,被迫弃儒就武,袭世职百户,但并没有而中断学习仲尼之道,而是拨冗继续向理学名师虚心请教,或与同心旧友相互切磋,尽管戎马生涯十分紧张,但俞大猷对当时闽学和王学两大学派的激烈论战一直十分关注,积极直抒己见。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