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七章 忠臣良将(1 / 2)  锦衣传奇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曾铣为了收复河套,先把矛头对准了三边的诸多无能将官,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于是,陆炳的诏狱里,住进了一个将来对付夏言至关重要的人物。

    甘肃总兵官咸宁候仇鸾贪虐,不听调遣,贻误战机,被三边总督曾铣弹劾,嘉靖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帝下诏,逮仇鸾下锦衣狱。

    对于曾铣收复河套的提议,夏言极力支持,嘉靖帝刚开始也表示非常同意。

    可没想,这也成了严嵩向嘉靖帝进谗言的机会。

    所谓百密一疏,沉浮宦海十多年的夏言,因为性格刚强,终究还是不如陆炳和严嵩二人,更能摸透这位嘉靖帝的心思。

    陆炳和严嵩都认为,收复领土对国家自然是好事,可嘉靖帝却不一定会一直这样想。

    要知道,这位嘉靖帝是个怕麻烦,不爱惹事的人,他的现在愿望很简单,就炼丹,修行,多活几年。

    收复领土如果顺利,自然是好,那要是不顺利呢?要是打了败仗呢?那就麻烦了……损兵折将,天天要看战报、要运粮食,要征兵,要商议对策,不累死也得烦死。

    严嵩见帝害怕“土木之变”重演,立即暗中发动言官上疏,说收复河套会“轻启边衅”;陆炳自然是抓住机会积极配合,他也私下暗示黄锦、冯保等人,在恰当的时机,随时给嘉靖帝强化按照曾铣和夏言的计划收复河套,是对大明不利的思想。

    此时,恰逢陕西澄城山崩,陆炳通过暗中安排,使嘉靖疑为上天示警,又经过术士质疑,更加疑虑复套之举。

    严嵩趁热打铁,更是私下散布收复河套之举是祸根的谣言,并拉笼嘉靖帝的亲信说服嘉靖帝。

    在陆炳和严嵩虽然没有刻意沟通,却非常默契的配合下,简单的收复不收复河套之事,变得错综复杂起来。

    嘉靖二十六年,成为陆炳铭记一生的一年,而这一年,也是陆炳视为,他这一生中,最重大的一个转折年。

    屈辱……让人成长……

    嘉靖二十七年到了,开年第六天,也就是嘉靖二十七年正月初六。

    这一日……陆炳和严嵩联手,扳倒夏言的计划,正式拉开的帷幕。

    夏言以常人推断陆炳,却是犯了大错,陆炳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方式,永远都是冲上去,打碎它!

    这一日证明,陆炳和严嵩对嘉靖帝的判断,是正确的。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初六,世宗忽宣谕,质疑收复河套:“今逐套贼,师出果有名否?兵果有余力、食果有余积、成功可必否?一铣何足言,只恐百姓受亡辜之戮耳。”

    嘉靖帝果然开始质疑,他觉得,出兵收复失地可以,但是问题很多啊!没有一个合理的名义,士兵粮草也不充足,也不能保证胜利,而且还会连累老百姓啊。

    但是以陆炳对嘉靖帝的了解,这其实是嘉靖帝已经开始不耐烦了,嘉靖帝开始觉得曾铣已经影响到他炼丹修道,追求长生不老了。

    ……

    曾铣,字子重,浙江台州黄岩县人。

    一十二岁出口成章,其父曾贾经商结识江都好友,托友携曾铣江都延师授课,落籍江都。

    嘉靖八年中进士,始任福建长乐知县,任满升御史。

    他虽是文官出身,却喜欢军事,做了几年县令后,被委任为辽东巡案御史,从此开始在战场上打滚,并显现出他的军事天赋。

    初入辽东,即平定辽阳兵变,将辽阳的赵劓儿、广宁的于蛮儿及抚顺叛卒等头目,悉斩诸首恶,悬首边城,全辽大定。

    之后,朝廷擢曾铣为大理寺丞,迁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平定刘仪,曾上疏说:“民贫不堪重役,请以招集义勇编入,均徭免其杂役。”自此山东安定。

    山东曲阜孔庙的前厅悬匾“太和元气”即为曾铣手迹,署衔为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

    曾铣在山东三年,后受命巡抚山西,修边墙,制火器,在浮图谷与俺答较量之中获全胜。

    大明自明英宗“土木之变”后,蒙古各酋长相互拼杀,此时,俺答势力较强,统一了各部落,控制了漠南,拥有骑兵十万,时常侵掠明朝边境。

    曾铣请示朝廷修筑了临清外城。工毕,进副都御史。经岁寇不犯边,朝廷以为功,进兵部侍郎,巡抚如故。

    嘉靖二十一年起,俺答屡入陕西、山西,边民不胜其扰。

    嘉靖二十五年,朝廷调曾铣为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以数千之兵拒俺答十万铁骑于塞门。曾铣命参将李珍袭马梁山大营,迫其退兵。同年上疏收复河套,建议不拘一格选拔将领;引黄河水防旱涝,又可限制俺答骑兵。帝准奏,拨银二十万两,并罢免反对收复河套的延绥、陕西、宁夏巡抚。

    嘉靖二十六年春,曾铣修筑边墙,出兵河套,拒俺答求和。六月,调集各路总兵围歼,俺答被迫移营过河。

    曾铣治军严明,副总兵萧汉败绩,曾铣疏诸将罪,按律惩治。

    应该说曾铣是一个奇怪的人,怪就怪在别人不愿打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