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五章 纸扎人(2 / 2)  魅影迷踪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作支架,再糊上废纸,外表为深红色。

    根据考古现场遗迹分析:安葬死者时,先将死者放在一片糊有废纸的苇席上,然后再罩扎制纸棺。根据墓主人随葬品买地券上的记载,年代为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这具特殊的纸扎棺材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供奉纸扎与民间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其形成是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发展和演变的结果。

    用丧俗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对世人来说能起到安慰和调节伤感的作用。最初的殉葬品,可能是用活人活物来充当的。奴隶社会,贵族死后盛行以活人殉葬。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意识到这种行为过于残酷而逐渐被废除。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俑,可能是用茅草扎成的草人,孔子称之为“束草为人形”的“刍灵”。后来,又发展为用木偶人陪葬,大体上可以看出有些像人形,古代统称为“明器”。

    秦汉以后,由于制陶业的发展及普及,陶制俑又逐渐代替了牛、羊殉葬品及木俑。从陪葬俑的逐渐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手工业的不断进步,推动人类文化不断发展,并使一些陋习被废除。丧俗艺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革,因而便出现了像秦始皇兵马俑那样壮观的随葬规模。

    不可否认,陕西的兵马俑,就正是这样的一种形式。

    唐宋之际,随葬明器及俑仍有一定规模,丧俗文化又融入外来文化的因素,加上中国道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灵魂升天的“生命二元论”信仰更加普遍,与之相关的丧葬及祭祀用品也出现了新的形式。

    造纸术发明并成熟以后,纸被运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到北宋时期,烧纸俑、纸马开始盛行,纸扎成为宋代以来丧葬习俗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遍及中国各民族。纸材料的诞生和普及是纸扎艺术发展的首要条件。

    明清之际,纸扎成为丧俗和鬼节的主要用品。

    值得注意的是,自宋代以来,丧事必需供佛,或请僧道为死者祈祷祝福,到元明清直至近现代一直延续这种风俗习惯。丧祭过程中要用纸钱、纸人、纸马、纸房子、纸供具。

    考古发掘及有关史料表明,唐宋之前,绝大部分俑和明器,是用不易腐烂的硬质材料制成。如石器、玉器、漆器、青铜、陶器、瓷器等等。

    宋代之后,随着佛、道文化对民众的影响,焚香、烧纸、焚烧纸人纸马便随灵魂升天的“生命二元论”意识而逐渐兴起。人们或因表达对死者的哀思,或利用悼念形式减轻对死亡的退避、恐怖之情,或者出于相信死者的灵魂存在而彼此转生,死者家属都要尽其义务,按当地风俗习惯,进行各种丧葬活动。

    这也是为什么盗墓贼对越古老的墓葬越是感兴趣的原因,明清和民国时代的墓穴,相比之下,就没有那么多人问津了。

    百姓对鬼魂有了多种解释,有时认为鬼魂可有可无,有时又使之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把奇怪的不可思议的事说成是“出鬼”,又把某些疾病说成被死者鬼魂所缠而致。这种迷信观念是原始鬼魂观念的发展和衍变,人们的鬼魂意识也失去了它原本的含义。

    在丧葬用品中,从俑、冥器到纸人纸马的衍变,表明了民俗艺术的沿续和发展,是生存在民间社会的“活化石”。

    明清之际,纸扎成为喜丧俗和鬼节的主要用品。(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五章纸扎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