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畅谈(2)(2 / 2)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家都无法对自己的创新构想进行试验,更谈不上改进!其次便是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国家支持!这一点也是我所说的发展观念,是如今大清发展洋务最需要的一个条件。

    如今英、美等国已经步入工业化社会,说白了就是大部分人口已经集中在城市,从事工业生产。而我中华数千年来一直停留在农业社会,全国大部分人口还以在田地里刨食为生,因此养成了重农轻工的传统观念,所以在大清发展洋务难,也就难在这国人的思想之上。

    先说我大清的人才选拔制度,中国千年来都是以文为主,学生们学的都是子曰诗云,对近代物理、数学等科学丝毫不涉及。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拥有工业化的人才,要拥有这种人才就必须改革教育制度,增加物理、数学等近代科学的基础学科。这样的改革,前任船政大臣沈葆桢大人就曾经尝试过,可这一改革要求重新确立官员应有的基础品质,为文人通过科举攫取官位增加了难度,因此遭到朝中大多数官员的反对,最后不了了之。这样的教育与科举制度之下,我大清学子为了前途,还有谁愿意投身技术的学习?这样的学术氛围又如何能够兴起技术革新之风?不说洋务,就连如今的外交官也被官场中人视为畏途。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大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立富强之基”,却遭到国内各方指责,‘正人君子’们辄以‘卖国’相讥。他回乡探亲的时候,乡人见了也骂他洋奴、洋鬼子。这样的思想模式有让何人敢再谈投身洋务?

    早在我大清开始兴办洋务之初,就有些夫子们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而朝中不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