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七章 卷尾:袁氏幕府(1 / 2)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袁世凯的吏治措施一出台,顿时天下哗然。从来没有哪个官员敢于公开自己的账目,接受天下人的监督,袁世凯不仅让手下人做,而且自己也照做不误!经过《江南商务周刊》一传播,袁世凯又一次成为“天下奇人”。如今金陵城的大街小巷中,百姓们谈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那个政务公开制度。江南历来是士子们集中的地方,加上江南贡院又在金陵,因此这里更是成为清末政治思想最活跃的之处。金陵的知识分子们不甘寂寞,他们分成两个阵营争论不休,拥护新政者,多数为激进一些的读书人,他们说袁世凯敢担当,有魄力,而且新政能够起到肃清两江吏治之功效;反对者基本是些极度保守的读书人,他们反对的理由是“为官者,一方父母也”——哪有孩子监督父母的?说白了,这些人就是怕百姓有了监管官员的权力,将来会监管到他们头上,毕竟大部分人读书的目的是为混个官位!

    若说保守读书人对新政的反对,仅仅限于言论范围,那么被新政涉及到切身利益的三省贪官,就必须付诸行动。政务、账目公开制度开始真正实施后,两江贪官们纷纷向朝廷上书,他们不仅反对新政,而且弹劾袁世凯。面对来势汹汹的弹劾,袁世凯立刻反击,他联合左宗棠、徐世昌,甚至包括翁同龢、醇亲王等人一起上奏,大陈新政之优。由于袁世凯上任后没有处置任何一个官员,打压异己之说根本不成立,而且新政中的吏治思想,是对一个官员最基本要求——廉洁!那有什么人会反对不是一目了然吗?何况袁世凯自己也没有耍特殊。他一样接受廉政公署的监督——既然两江总督都能做到,下属官员为何做不到?于是朝廷不仅没有处置袁世凯,反而对其大加赞赏!

    贪官们一看:弹劾无效!这不要了亲命吗?一旦廉政公署真的开始核查各地的衙门存银、现款,那么必定要盘清过往账目——两江之地有几个账目经得起推敲地官员?就在这些贪官想不出解决办法以头撞墙之际,一种说法悄悄在三省官员中流传:如果自己调离三省,袁世凯既往不咎!顿时,两江第一次从主要的官员“输入地”变成了官员“输出地”。三省那些有问题的官员纷纷开始走门路、托人情,试图到别处任职——以前人人垂涎的江南肥缺,现也被视作中国最苦的苦差。看着给自己带来大量收入的江南官帽子成为鸡肋,慈禧坐不住了——她为自己六十大寿的费用担心。这时候。固伦公主出了个主意:两江官职可以竞价销售(拍卖)。没料到这招还真灵,虽然这些官帽子价格掉了一点,但还是被“竞价”销售一空。要是有心人留意的话,他们会发现,江南官帽子购买者有个共同的特点——年轻,而且竞价基本在一两轮之后就会成交。花掉了大笔银子,袁世凯为助学会、演武堂、护国学堂的学生们人人都买到了两江官职,三省常设地7个道员、14知府、6个直隶知州、121个县令被袁世凯换成自己的心腹——将近一半的地方权力真正落入袁氏幕府手中,而且袁氏幕府侵吞两江的脚步还在继续……

    伴随着侵吞两江脚步的加快,袁世凯手中的人才开始出现短缺。演武堂、护国学堂经营多年。为袁世凯储备了不少人才,不过他整个战略中。夏威夷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主要地位——所以两所学校大量精英被抽调过去参加建设。助学会是袁世凯经营最短的一个组织,里面能用的人不少,但都是些青灯黄卷下“自学成才”的传统读书人,忠诚与能力上还有待考证。随着两江三省官员地调动越来越频繁,加上袁世凯的工业、军事、民生、经济、商贸、教育等等一系列新政地展开,袁氏幕府开始如饥似渴的吸纳着各方面的人才。同时为了能够让自己人掌管两江,袁世凯的幕府也开始对一些品级较高的官员敝开大门!

    看着越来越庞大的幕府机构,袁世凯为了便于管理,将幕僚暗中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成员、外围成员、过渡成员。核心成员,指的是那些已经完全对袁世凯以及他的造反事业死心塌地的幕僚。这些人基本是袁世凯一手培养起来的;外围成员,指地是象唐绍仪、胡萼卿这些对袁世凯十分认同,又有机会转变成为核心成员的朝廷官员与其他人才;过渡成员,就是对袁世凯友好而且认同。但是无法真正拉拢的人员,这些人是袁世凯为了控制两江,暂时使用的各路官员。但不管是哪个层次地幕僚。招募的时候,袁世凯都要求他们必须符合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个就是必须在某一方面有一定才能,更重要的是具备可以培养地潜质!这个幕府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新中国的政府成员班底,与其将来找人才,不如从一开始就培养人才,而且培养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忠诚。除了有才能以外,袁世凯还要求幕僚须能够接受西方先进技术与社会理念,最起码不反对。袁世凯对两江,乃至全国的发展构想,都远远超越这个时代中国的传统思维,与其找些有声望的老夫子,不如找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最后一个要求,也是袁世凯最重视的一个素质——爱国而不忠君,最起码可以在将来变成不忠君!一个以造反为目的的幕府,如果其成员忠于造反对象,那就等于找死!

    在督府夜宴后,唐绍仪、胡萼卿两人最先投入袁氏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