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卷 第84章 谁主沉浮(下)(1 / 2)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关于如何回复德奥提出的苛刻条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爆发了严重的分歧。在苏俄临时党中央的15个委员中,列宁和其他六位中央委员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真理报》主编、时任党中央宣传人民委员的哈不林与其他三位中央委员主张继续战争,用武力为苏俄赢得真正的和平;时任外交人民委员、海陆军人民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的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与德国签约,即不战不和,他的主张也赢得了几位委员的认可。

    就在苏俄政府内部为谈判问题争执不下,并准备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扩大会议表决的时候,10月2日,攻克察里津的第二天,中华帝国外交部向德、奥、土、保加利亚等国发去外交照会:“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与同盟国处于同一阵营,并一同对俄作战,但目前同盟国单方面与苏俄议和的行为,破坏了双方的友好关系,损害了中国的直接利益。若同盟国继续这种错误行为,中国将彻底中断与同盟国阵营的一切军事、经济、外交合作,并另寻盟友!”

    与其说这是一份外交照会,不如说这是一份半威胁式的声明,是中国对世界固有格局发起的挑战----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开始要求得到与自己身份相符合的权力。当这份照会摆到各国元首的办公桌上时,他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无法再忽视、也无法再用自欺欺人的借口搪塞的事实----中国,已经有了左右世界格局地重要力量!然而,尽管目前的情形让同盟国没有选择。但固有的价值认知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的。威廉二世几乎是当即将中国的外交照会撕碎,然后怒吼着“毒蛇”、“牛皮家”等词汇,他甚至还冲动地下令外交大臣库勒曼中断与中国的一切外交关系,幸好首相赫特林苦苦相劝才让他没有干出“冲动而愚蠢”地傻事。犹豫和争论了几天后,德奥等国终于看清了形势。并委托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为同盟国代表,与南京政府开始磋商“对俄政策”。

    得到这个消息。苏俄政府也感到了一丝恐慌,若是德奥向中国屈服,那么无疑和平的希望将不复存在,除非俄国愿意放弃1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来满足中国人的胃口。列宁再次连夜召开中央委员会议,可惜这次对中国是战是和又闹了个不欢而散:列宁等人希望通过谈判让中国让步,而哈不林还是主张将战争进行到底。

    10月3日,中国统帅部向莫斯科送去一份最后通牒:24小时内放弃抵抗投降,否则夷平整个俄罗斯!4日,中国没有收到回复。第一集团军直属空军师和新调来的第1、2“狂龙2型”轰炸机独立联队,开始对伏尔加河西岸的俄国城市进行有计划轰炸。这一地区是俄国领土上人口最稠密、工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例如俄国枪械生产基地伊热夫斯克、俄国精工产品和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喀山”、俄国火炮等重型武器地生产基地下诺夫哥罗德、伏尔加流域重要的粮食基地萨拉托夫、重型机床生产基地和铁路交通枢纽梁赞等等城市都位于这个区域。短短一周时间内,这些城市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除了高爆弹,中国飞机还动用了凝固汽油弹。无数工厂变成瓦砾、无数房屋变成废墟、无数良田化为灰烬,数十万人伤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然而。空袭还在继续,俄国人依然在恐惧和绝望中挣扎……

    在猛烈轰炸开始的同时,还有个爆炸性的消息在俄罗斯传播----尼古拉二世在叶卡捷琳堡宣布:罗曼诺夫皇朝复辟。并与中国结成盟友!这位末代沙皇下台后,一直被临时政府秘密关押在叶卡捷琳堡,但由于担心帝俄的残余势力报复,克伦斯基等人不仅没有将其杀害,而且还下令看押人员给予其一定优待。当中**队进攻叶卡捷琳堡时。看押人员将沙皇一家赶到一个地窖中。没料到这反倒救了尼古拉的性命。在地面上看押沙皇地士兵全部死于中**队的第一轮炮击,沙皇一家却躲过一劫。当中**队进入城区。并在一个鄙陋的地窖中发现尼古拉二世地时候,他身边除了他那个“**”妻子、三个孩子外,还有少得可怜的几个随从。

    落入中国手中的尼古拉二世本来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但没料到受到了中国人地“热情款待”,袁世凯甚至亲笔修书,表示准备帮他夺回失去地“皇位”。对于懦弱无能的尼古拉而言,他没有任何选择,而且他那位**妻子还未享受够世间“男色”,因此极力劝服丈夫与中国人合作。10月5日,尼古拉二世在中国盟友地“保护”下到达察里津,并立刻下达三项“圣谕”:第一,将察里津更名为伏尔加格勒,成为“罗曼诺夫帝国”的新国都;第二,与中国签订《伏尔加格勒条约》,将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以东土地,包括中亚和波斯北部在内全部割让给中国;第三,废除农奴制并进行土地改革,将土地分配给百姓,以此来吸引更多反布尔什维克分子。虽然布尔什维克已经占领了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地,但是毕竟刚刚掌权不足两个月,而且俄国在短短一年内经历了两次巨变,各种“保皇分子”、“反布尔什维克分子”大有人在。到10月15日,沙皇的身边就聚集起一大批“前朝”的遗老遗少,原帝俄时期的外交大臣萨佐诺夫出任“罗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