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33 排队枪毙战术】(3 / 4)  明鹿鼎记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线列步兵战术的出现,也是因为当时的武器水平的限制。

    随着历史的推进,武器装备也在不断进步,当武器的射程精度火力装填速度已不再同日而语。

    线性步兵战术终结,便是在自动武器的出现后,被撵进了历史的车轮下。

    到了一战,一些战术落后的英军指挥官竟然还用线列战术。

    在索姆河让士兵排着队向德军阵地发起进攻。

    直接被德军用交叉火力的机枪,在一天之类就杀了近六万人。

    彻底的终结了这一战术,让排队枪毙没入了历史的尘埃。

    靠个排队枪毙,近代欧洲军队为何就能吊打亚非各国。

    他们排列着僵硬纤细的队形,两军相互之间绅士站桩般的“排队枪毙”。

    但就是这样被许多人不屑的军队,却能够在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几乎打遍了各路其他的传统军队。

    要明白线列战术或线式战术,首先要解释一下近代军队的概念。

    相对于中国,其实欧美史学界有着更加严谨的标准。

    在欧美历史学标准中,对于近代战争的概念,实际上是以火器来区别。

    像欧洲三十年战争,以及中国的明清、近东的奥斯曼帝国以及萨法维波斯等等,这些大规模使用火器的战争,往往都会被称作是“前近代战争”。

    而像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还有之后的克里米亚战争和美国内战等,这些火器在战争中,已经占据战争主流因素,但是整体战争格局,依然带有鲜明的冷兵器时代印记的战争,则被称之为“后近代战争”,而这也是线列时代的巅峰时代。

    拿破仑战争是后近代战争的开端,也是线列时代的巅峰。

    单对比单纯的线列时代军队与其他传统的前近代战争军队的话,其实就是军队其火器使用的比例。

    比如步兵,线列时代的各个军事强国,负责作战的各个步兵兵种,其火器装备率往往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除了接近百分之百。

    这一点,对于许多其他传统军队,因为依赖冷兵器对己方火枪手进行保护,因此在火器装备率上,自然会大大降低。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的传统军队,就遭遇线列时代末期的英法联军。

    除了火器装备率外,线列时代的军队在装备的质量上,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就在于燧发枪与火绳枪之间的区别。

    燧发枪相对于火绳枪,更加稳定,除此之外,而且在平均射速上,也更具优势。

    当然,与之相对的,燧发枪复杂的枪机不仅在制造工艺上难度更高,同时需要的耗费也更高。

    决定战争的,往往并不只有武器。

    如果翻看整个前近代战争时期军队的演变,无论世界各军事强国,对于火器的使用,无一例外,通过各种阵型,扩大火器的射击面或火力覆盖领域。

    而在单发火器时代,想要将射击面扩大到极致,并且保持设计的连续性,唯一的办法,其实也只有通过拉起长长的线列,从而产生对敌人最大的火力覆盖。

    当然,这种战术也确实有它的负面性,比如士兵们必须要有严格的训练,来保证他们射击的精度。

    除此之外还有他们对于行军队列的训练要求,也比前近代战争和古代时期的军队要求更高,否则很容易出现队形松动,进而给敌人巨大的破绽。

    线列时代的军队,往往比前近代战争和古代时期的军队又更多的训练,也因此除了排成线列,欧洲强国的军队,往往还会根据不同的战况和地形,临时改变阵型和战法。

    当线列时代的军队与前近代战争时代军队作战时,尤其是双方互相进行火力射击时,表现的更加明显。

    尤其是在对战东亚许多仍然以火绳枪为主的国家时,欧洲线列时代军队的燧发滑膛枪,在射击的连贯性,以及精准度上都形成了极大的优势。

    甚至对于一些缺少火器或者火器质量较差,还大量使用弓箭的武装的游牧部族,欧洲军队甚至可以在他们的武器射程之外,对其进行有效的火力杀伤。

    也因此让他们出现让今天很多人不愿意相信的战斗零伤亡。

    要说明的是,燧发枪的有效射程、最大射程和杀伤后效远超过弓箭。

    宝军用的是依据德国毛瑟98K仿制的五连发步枪,依据是标准的后膛枪,就算精度和耐用性还有待提高,也是这个时代全世界最厉害的武器,比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三个海上三驾马车,比新近崛起的英军,都强大了三百多年!

    很多枪的服役史都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比如莫辛纳甘,春田,三八式等。

    其中莫辛纳甘至二战结束时共生产了近两千万支。

    春田共生产260万支,三八式共生产300余万支。

    德国的毛瑟98情况比较复杂,二战时装备的98k共生产1450万支不如莫辛纳甘。

    但98k是在一战毛瑟98的基础上深改出来的,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