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幕拉开之军队(2 / 4)  铁幕1925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平还在不在,都将是一件麻烦事。

    吴安平的权力构成中,最关键是最高决定权。

    一个人做不成事业,他总需要将权力赋予他人,让更多人参与到这场民国复兴浪潮中来,而人的精力有限,他也不可能事事关注时时关注,只要他把握住最高决定权这一终极权力,就能保证一切事务都在自己制定的轨道上运行,即便有偏差,纠正过来就是了,即便有不服,也是无能无力,根本无需在意。

    党政军三权合一,系于吴安平一身,但军权却最为他看重。当前的世界是赤luo裸弱肉强食的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势力与势力之间,充满对抗和侵略,最主要也是最终极的表现形式,就是战争。要想在对抗中获胜,就需要赢得战争,要赢得战争,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是不可能实现的。

    吴安平必须牢牢控制军权,左纯庵、余大成、余铁鹏、李章、安柄朝五人虽与他相交莫逆,又志趣相投,但军权却既不能相让,也不能分享,只能赋予。这并非贪恋权力,也非缺乏信任,而是在引擎支持下,军队将以常人无法想象的跨度发展,除了吴安平,谁都无法掌握住。

    在陇东集团改组会议上,吴安平将自己对解放军的设想也简单谈了一下,这并不是要与人商讨,而是为了让大家提前做好思想准备。

    军队规模方面,九月十五日之后,除去新改编的陕军,将另有二十一万新兵在各部驻地展开训练,三个月新兵训练结束,解放军作战部队将达到四十万人规模。待武器装备配齐,这便是民国第一强军,除列强外,无可匹敌。

    内战外战吴安平都准备打,但发动内战的目的,并非仅仅争夺地盘,而是要完成战略布局。计划中,解放军必须控制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六省及内蒙大部;并趁**军北伐之机,攻占河南及山东,这一步是为夺取出海口,大力发展海军,补上解放军的短板。

    这期间,冯玉祥的西北军、北洋直系、鲁系、国民**军,都不可能与解放军匹敌,但在进攻新疆、西藏、山东之时,却会与苏联、英国、日本的利益发生冲突。吴安平是不会承认什么势力范围的,也不耐虚与委蛇,是以列强若不退让,必有战事发生,但打大仗的时机还不成熟,要想控制战争规模,最好的办法便是吓阻住敌人,让其衡量扩大战事是否值得。

    苏联、英国、日本都是当世强国,其中苏联在新疆、英国在西藏的利益,应该没有大到使其情愿引发大战的程度,而一战后日本虽在山东取代了德国的权益,但后来在美国逼迫下,又将大部权益吐了出来,论利益其实也没大到非要与解放军死拼的程度。不过,解放军如此做,本身就是对列强支配中国局面的冲击,势必引起轩然大*,要想使其乖乖接受,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

    关键是时间不够,要是能多个三五年,那自然随便怎么打都行。所以,在不具备全面决战的实力时,要吓阻列强使其不敢发起大战,解放军必须展现足够的实力,使其明确即便获胜,所失也将大于所得,得不偿失。

    四十万军队,要控制偌大西北,还要同时打消国内外势力的冒险念头,其实远不敷使用。

    在北伐**军攻占河南之前,解放军必须引兵东向,率先进攻豫鲁夺取出海口,历史上这一时间是在明年中,但考虑到冯玉祥已被挡中原之外,如果解放军再在陕西调动军队,牵制一下北伐军,想必能让吴佩孚苟延残喘,将局势再拖延一年,这样解放军就能有更多时间的准备了。

    吴安平决定,解放军在东进豫鲁之前,必须再逐步完成六十万军队扩编,使作战兵力增至一百万;并逐步组建工程兵团和农垦兵团,使规模同样各自达到百万,半军半民,一边开发及建设西北,一边完成必要的军事训练,以充作解放军的预备役。

    这样庞大的兵力,并不单单为进攻及控制大西北、豫鲁组建,如果吴安平没记错的话,后年也就是1928年,苏联将以平叛为由进军外蒙,吴安平准备同样以平叛为由,与苏联在外蒙碰上一碰。看战事结果,如果解放军优势不大,暂时只是收回外蒙及唐努乌梁海,如果优势较大,就要在西伯利亚做些文章。

    打完新疆、西藏及山东,估计那时列强正仇视解放军,与苏联打一场大仗,有利于为解放军及各省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吴安平不怕战争威胁,但列强的封锁却会给他造成一些麻烦,而且如果就此打断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使其无法从接下来的经济危机中获益,那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吴安平对苏联的仇视还在对日本之上,而且对于将来的中国他有一个想法:在地缘上,中国周边绝不允许有任何威胁,连这种可能性都不允许存在。这种想法是在后世翻看网络新闻,见到无论中国如何韬光隐晦,周边总有敌对势力叫嚣时产生的,在这个时空,依靠d-7引擎,他将不给任何国家这样的勇气和机会。或许,有些国家是否存在都难说。

    美洲不知道是否还是美国人的美洲,但亚洲极有可能是中国人的亚洲。

    这是吴安平的天然权力,因为是他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