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18章 向海向陆,大汉日不落,从这一日开始!(1 / 3)  朕非汉废帝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如果天子只是随口说一说,那么人们一定会认为天子或是在痴人说梦,或是被方士所欺瞒。

    总之所言之事都是毫无根据的胡言乱语。

    毕竟,天圆地方可比什么“日为天心”“七分汪洋,三分大陆”之类的话要容易理解多了。

    然而天子不仅在《地理会要》中将这些内容清清楚楚地写了下来,还推出一本画了许多舆图的《海国舆图》。

    这舆图的轮廓画得非常详细,山川河流湖泊树林,一应俱全,不是普通的方士能够编出来的。

    而且,画舆图的方式也与常见舆图不同,大小比例合适,所有标记各有不同,让人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天子还拿了工匠做好的“地球”“月亮”“太阳”来给诸生讲课。

    月绕地转,地绕日转,其中的关系讲得明明白白。

    文字、舆图和模型全部可以严丝合缝地对上,没有任何出入和纰漏,让人不能怀疑此事的真实。

    大约半个月之后,舆图就从蓬莱学宫流向了民间:书肆里的《地理会议》《海国舆图》百钱一册,量大管饱。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看过这两本书,参与谈论的人也越来越多,相信此事的人也越来越多。

    就连不少不得志的腐儒都加入了其中。

    他们翻遍先秦的典籍,拼命地找到只言片语,只想来注释《地理会要》《海国舆图》的合理性。

    其中被人引用得最多的自然就是《山海经》。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到底是何人,在大汉也并无一个定论。

    虽然托古为大禹、伯益所做,但是成书的时间应该是战国末年和秦汉之交。

    但是,不管作者是何人,《山海经》是一本奇书是毋庸置疑的。

    这时的大汉百姓对地理知识没有完整的认识,所以一直将《山海经》当成了真正的地理书来读。

    如今,天子推出《地理会议》《海国舆图》之后,这《山海经》又一次以更高的声望回归到了众人的视野当中。

    于是,人们自学成才地将《山海经》和《地理会要》进行比对,将两者相似之处合在一起来看。

    阿美利加就是扶桑,阿非利加乃“不周负子”山……

    参与讨论的人越来越多,在两者之间找到的证据也越来越多。

    如果冷静下来细细地推敲,很容易看穿其中的讹误。

    但是在东扶桑公司掀起的“出洋淘金”热潮下,这些讹误都被有选择性地忽视了。

    更何况,还是那个有力的证据。

    天子从少府中拿出了十亿钱投入到东扶桑公司中,这就足以证明《地理会要》《海国舆图》不是随意编造的。

    若是没有任何的希望,天子又怎么可能掏出真金白银呢?

    要知道这普天之下,恐怕没有人比天子还能赚钱了。

    天子总不可能自己骗自己吧?

    于是,上到巨室大族,中到寒门庶民,下到泼皮无赖,都开始谈论出洋淘金之事了。

    除了《地理会要》《海国舆图》之外,再也没有太多实实在在的东西了。

    但是,这仍然是难以阻挡世人探索大海,寻找财富的心——人永远是逐利的,大汉的臣民同样如此。

    在孝武皇帝治国的几十年间,大汉从来未海禁过,不管在海上还是陆上,都仍然保持着极强的野心。

    朝堂如此,天子如此,天下的百姓自然也如此。

    只要向外探索的心没有被禁锢,虽然也安土重迁,但是只要有商机和利益,百姓也愿意冒险前往。

    否则,通向西域的商路,怎么可能一直驼铃不断,商旅不绝呢?

    鼎新元年的八月份,从长安三辅到关中平原,再到函谷关以东的各个郡国。

    议论“出洋淘金”的声音是越来越大。

    那些成功入股东扶桑公司的豪猾庶民自然可以慢慢等——等着和天子一道分钱。

    但是那些没有抢到入股机会的人却坐不住了。

    于是,自然有聪明胆大之徒,开始按照东扶桑公司的条例成制,成立了五花八门的公司。

    南交趾公司,广陵公司,蓬莱公司……各种各样殖民公司就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有钱有势的巨室大族出钱,身无长物的泼皮无赖舍命,老实本分的良家出力。

    不管是郡国府衙还是中央朝堂,对成立公司之事没有任何的阻拦。

    只要每年向水衡都尉缴纳占股金半成的“公司税”,就可以拿到出海经商的符传。

    民间贸易比官营贸易的规模要小,但是效率却出奇地高。

    九月初一,第一支出洋寻找阿美利加的船队,就匆匆忙忙地从泉州出发了。

    这支船队由三艘并不适合远洋航行的旧式楼船组成,水手总共有两千余人。

    他们没有沿着大汉东南海岸线向南航向,而是义无反顾地径直向东航行——目标就是《地理会要》中的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