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章 徽宁兵备道(2 / 4)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远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又指着身后众人解释道:“此次上任,路上所遇流民实在太多,在下又担心流民过多危及南都安全,所以沿途收纳了不少年青力壮的男子充为乡勇,这样也可以一路剿灭土匪,维护地方秩序。”

    “在下朱朝瑛,忝为旌德县知县,前不久已经得到上峰通报,说有位新任的婺源知县不日即将过境旌德,却没想到竟然是如此年轻有为之人啊,李知县请快快随我入城,在下已经在驿站之中准备好了酒菜,为李知县接风洗尘。”

    这个朱朝瑛还是颇为客气的,对李致远好一番赞赏,看了看李致远身后带着的百五十的人马,说道:“至于李知县随行之人,可以安置在兵备衙门附近,那里有现成的兵营,虽有些破败,但尚可将就一夜。”

    朱朝瑛倒是不担心这一百五十多人,毕竟兵备衙门还是有些军队的,虽然那些兵卒早已不堪使用,但数量多啊,还是能让他安心不少。

    于是李致远让张大带着兄弟们跟随朱朝瑛的人去了,他们这几人则是往驿站而去,到了驿站,很快就有驿丞过来拜见。

    朱朝瑛吩咐他道:“快为这位远道而来的李知县和他的随从准备酒菜,再让人收拾几间干净的房间。”

    驿丞赶紧招呼手下忙活起来,先是给李致远则和朱朝瑛安排了一间上房,又端上了茶水,让二人稍等片刻酒菜很快就好。

    二人落座。

    朱朝瑛道:“李知县想必是走旌泾驿道而来的吧,最近路上可是很不太平啊,李知县一路没遇到土匪吧,邻近几县都是土匪盗贼蜂起,官府士卒又不堪任用,多次出城剿匪,连土匪的影子都没找到,可附近的村子及路过的商人却屡屡被洗劫,唉,也不知有多少良善之人被土匪祸害啊~”

    李致远心里好一阵腹诽,你们这些当官的,就知道嘴上悲天悯人,知道境内有土匪还不去好好剿匪,保境安民,没找到土匪说明你们方法有问题,根本没用心,在我这长吁短叹有个鸟用啊,这里好歹是徽宁兵备道的驻地,连几个土匪毛贼都搞不定,还好意思说。

    “说来也是倒霉,在下一行人在山路中不巧就正好碰到了一伙土匪,这伙土匪也是胆大包天,其头领据说是叫丁胡子,看在下随行人员多,以为带了很多钱财,竟想截杀在下,还好手下兄弟拼命,击溃了这伙贼人,在下又通过几个俘虏顺藤摸瓜,找到了他们的巢穴,将这伙两百多人的土匪给全部铲除了。”

    朱朝瑛大惊道:“李知县竟然剿灭了丁胡子?!丁胡子一伙贼人无恶不作,丧尽天良,尽干些屠村灭户、奸淫掳掠的事情,官军曾经多次想要剿灭他们,可总是找不到其巢穴,没想到竟被李知县给一窝端了,李知县可是为老百姓做了件大好事啊!”

    李致远根本不信什么官军想要剿匪的鬼话,这伙土匪根本不难对付,却久不能剿灭,八成是官军压根就不想管,反正又打不进城里,威胁不到他们的生命和财产,而出城剿匪还可能有危险,自然没人愿意干这种事情了。

    李致远也不揭穿这种心知肚明的事情,转过话题道:“徽宁兵备张副使现在可在旌德城内?”

    朱朝瑛点头道:“张副使在城内,如今就在兵备衙门,李知县想求见张副使?”

    “嗯,在下赴任之前,曾经对南京兵部史尚书谈及到了地方要招募乡勇,剿灭土匪盗贼,保境安民,有必要的时候还能抵挡湖广、江西而来的贼军,但是地方上缺少武器装备,所以史尚书就给在下写了封信,让我来拜访张副使,找他解决。”

    “没想到李知县还能通晓兵事,实在是让在下汗颜啊,既然如此,待咱们用过饭后,在下就为李知县引见,你看如何?”

    “那就有劳朱知县了……”

    这时饭菜也都上来了,二人也不再谈论官面上的事情,几杯酒下肚也就聊开了,李致远发现这个朱知县虽然在理政、兵事上没啥作为,但是学问倒是的确不错,是个经学大师,连易经八卦都讲得头头是道。

    另外他还对天文、几何有点研究,经史子集李致远不行,可天文几何还是能唬得朱朝瑛一愣一愣的,李致远说了好几种勾股定理的证明之法,这都是他以前读中学的时候在数学教辅资料上看到的,让朱朝瑛拍案叫绝,连呼精彩。

    两人还就天文、历法做了一番讨论,谈及了徐光启、汤若望等人,李致远询问他对“地圆说”的看法,发现他的天文知识也不过是从古代的经学里来的,大部分都是错误的。

    李致远深感中国传统文人对自然科学实在是太不重视了,稍微有点了解的也完全算不上科学,不过是些自以为是的经验总结,这么下去,华夏文明怎么能不落后西方啊!

    但现在着急这些也没用,还是得解决眼前最要紧的,事情得一步一步来。

    酒足饭饱之后,朱朝瑛带着李致远去兵备衙门拜见张文辉,县城并不大,两人很快就来到了兵备衙门门口,经通传后,两人很快就得到了召见。

    “下官徽州府婺源县新任知县李致远拜见张副使。”

    这位张副使四五十岁的样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