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章 徽宁兵备道(3 / 4)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身穿四品文官绯袍,看起来很是温和儒雅。

    张文辉对李致远专程来拜见他还是有点奇怪的,按道理知县见见知府这个顶头上司也就行了,实在没必要见他这个徽宁兵备副使。

    “原来是婺源新任的李知县,不知你来此求见本官所为何事?”

    “下官上任之前曾拜见过南京兵部的史尚书,谈到了如今湖广、江西战乱频频,大量流民东逃南直隶,导致徽、宁、池、安等多个府州近期涌入大量流民,使得土匪盗贼蜂起,地方不宁,而且婺源县紧靠江西,更是首当其冲,所以下官就向史尚书建言要收纳流民,招募乡勇,以肃清乱匪,维护南都及整个南直隶的安定,史尚书也赞同了下官的的建议。”

    “至于招募乡勇所需经费,下官可以从当地士绅处募捐,但这武器装备下官实在无法解决,史尚书就建议下官来拜访张副使,望您能调拨一些。”

    李致远又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恭谨地呈上,道:“这是史尚书的亲笔书信,张副使请过目,您一看便知。”

    张文辉接过书信,展开仔细看完,这才道:“李知县真是一心为国为民的好官啊,连史尚书都称赞你是我大明的少年英杰,年纪轻轻就一心报国,真可谓是忠勇可嘉啊!”

    “况且史尚书前一段时间也有恩于我,本官定会大力支持于你,些许兵器物资还是能划拨一些的。”

    话头一转,张文辉叹了口气道:“唉,本官如今明面上是负责长江南岸这六府一州的防务、剿匪及练兵事宜,可本使如今能掌控的也就这兵备衙门的两千多兵丁,还大多不堪用,别说防范张献忠的贼军、维持辖区内的治安,就连这旌德县境内的土匪盗贼都无法肃清啊!”

    “本官也曾上书朝廷要重练新兵、增加粮饷,可是朝廷迟迟未予回复,现在既然史尚书也同意你收纳流民,招募乡勇,本官自然是绝对赞成。”

    “这样,本官会派人运送一批军器物资到你婺源县,你到时只需接收即可,你看如何?”

    李致远连忙拜谢道:“下官对张副使的援助实在是感激不尽!”

    张文辉摆了摆手,叹道:“唉,这实在是不值一提,不值一提啊,本官未能使辖内安宁稳定,反使众多百姓遭土匪、盗贼荼毒,实在是愧对朝廷啊!”

    又转向李致远道:“望你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练好兵,剿灭婺源周边的土匪盗贼,保得一方安宁就是对本官最好的感谢了。”

    李致远回道:“下官谨遵张副使教诲!”

    这时,一旁一直沉默不语的朱朝瑛也插话道:“下官听说这位李知县在走旌泾驿道的途中,就剿灭了在旌德、泾县交界一带为害百姓的以丁胡子为首的一伙土匪,如今又得到张副使您的支持,以后定能做出更大的成就。”

    张文辉也奇道:“哦?没想到李知县还未到任就已经做出如此成绩,看来果真是如史尚书所说的“不可多得的少年英才”,来日前途不可限量啊!”

    他仍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疑惑地问道:“李知县是如何剿灭丁胡子一伙的?据本官所知,这个丁胡子十分狡猾,流窜作案,且藏身之处非常隐蔽,外人皆不知其巢穴,另外其手下土匪众多,李知县又没有官兵相助,是怎么将其一网打尽的?”

    李致远先将来龙去脉仔细说了一遍,又道:“其实最主要的是丁胡子没想到下官手下有几名武艺、勇气、胆色皆非常出众的高手,说起来能除掉这伙土匪纯属下官侥幸罢了,下官实在是当不起张副使的赞誉。”

    张文辉笑着摆摆手道:“当得起,当得起,你作为决策者,能合理利用手下的优势达成目的,独当一面,这就远比个人勇武者更为难得。”

    李致远来此就是专为武器来的,也就不多谈及其他无关紧要之事,他向张文辉多方询问了武器装备的情况,特别是有无火器。

    “火器倒是能为你提供一批鸟铳,现在军器库里就有不少,官兵们大多并不太愿意使用火器,本官也觉得火器用处不大,李知县为何唯独青睐火器?”

    李致远不禁十分疑惑,难道这位张副使竟然如此无知,堂堂的兵备副使,也是掌兵之人,怎么会不知道火器的犀利远远强于弓箭刀枪?

    “这是为何?按理说使用鸟铳应该远比拉弓射箭要容易啊,况且鸟铳还能远距离地杀伤敌人,官兵为何不愿用?”

    张文辉苦笑道:“李知县是有所不知啊,若是火器真有那么好,那为什么没人愿意用,难道那些当兵的都傻了?我大明有火器,可对建奴的战争又为何频频失利?”

    “这实在是火器的质量堪忧啊,不仅是火器本身质量低劣,就连火药也是粗制滥造,据底下官兵反应,一百杆鸟铳里连四分之一合格的都没有,有些枪管尺寸与弹丸不合,有些临战点不着火,有些发射不稳定还弄伤士兵。”

    “至于火药,爆炸的时候威力不大,硝烟倒是挺大的,一阵枪响之后,人面对面都看不清。”

    “南京兵仗局送来的鸟铳的威力也就那样,命中率还奇低,而且沾点水就不能用,打起仗来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