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章 铁骨金翰林(2 / 4)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也没什么人,有什么要说的就直说好了。”

    张文上前道:“公子方才在毕府所说的都是真的?建奴鞑子真会杀到中原来么?”

    张武补充道:“还有,公子似乎料定孙督师将会败于李自成,另外,还有……”

    张武左右看了看,发现附近没人,这才继续道:“还有李自成真可能会打进京城,甚至连当今皇上都逃不了?”

    刚才李致远和毕懋康的那一番对话,听起来实在是让人不可思议,可是李致远说的环环相扣,分析的头头是道,张文张武两兄弟也由惊异变得将信将疑。

    关键是李致远说的信誓旦旦,就像他是身临其境,讲得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一样,这能不让这两兄弟神经兮兮么?现在这哥俩越来越觉得李致远高深莫测了。

    李致远倒是没想到自己一番故弄玄虚用来套路毕懋康的话,无意间在这两兄弟心中留下了个高深莫测的印象。

    当然,其实他也没说什么假话,不过现在也不好说的太明白,只好继续保持自己的高人风范了。

    李致远停下脚步,作高人状,笑了笑道:“刚才说的那些话,是真是假,你们很快就会知道了,现在你们不必深究,咱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太远太大的事情,多想也是无益。”

    “待会我还要去府衙找唐知府,你们哥俩可以在这徽州城逛逛,不过记得早些歇息,明天一早咱们就启程去婺源。”

    张家兄弟虽然还是一肚子疑惑,但既然公子不肯名明言,他们也只好放下心来,再说很快就能验证了。

    三人在徽州城内分了手,李致远直接往府衙而去。

    李致远先去府衙附近的流民安置地找了自己的铁杆保镖周大壮,要是晚上自己喝醉了,还得靠他送自己回来呢。

    李致远问道:“大壮,怎么样,这些家伙还算老实吧?”

    这些流民毕竟来历不那么清楚,要是在这给他闹点什么乱子出来就麻烦了,就算是随他从南京来的那些人也未必就有多可靠,也就一路上相处了几天而已。

    “公子放心,没啥问题,在这有吃有喝,不比在外面流浪强百倍啊,再说还有咱们南京出来的兄弟一起呢,出不了事。”

    “嗯,那待会你跟我随唐知府去参加那个晚筵。”

    李致远又亲**问勉励了他那些手下一番,看天色也差不多了,就带着周大壮去了知府衙门。

    知府出行当然还得讲究一定的排场,坐轿子是肯定的,还有衙差开道,李致远也跟着沾了一回光,上了紧随唐知府的一顶轿子。

    话说洪武皇帝朱元璋为避免天下太平后出现懒惰现象,曾经规定文武大臣必须骑马,不准乘轿。

    太祖皇帝对官员是出了名的严厉,可他老人家毕竟管不了百年后的官员。景泰帝以后就放宽了百官乘轿的限制,到明朝中后期,轿子已完全成为各级官员的代步工具,人人乘轿,骑马者非常少见了。

    对于不同品级的官员,乘轿的规格也有规定,初期还严格执行,后来就很宽松了,大致上是高级官员乘八抬大轿,普通的官员乘四人抬的轿子,万历时期的名臣张居正回乡时,乘坐的是空前绝后的三十二人抬的豪华大轿。

    像唐良懿和李致远这样的知府、县令能坐四人抬的轿子就不错了。

    待轿子再次停下后,李致远掀开了轿帘,新安阁灯火通明,大门处站了一群人,大概都是来迎接知府大驾的。

    有专人为唐良懿掀开了轿帘,他身穿绣着云雁的四品文官绯袍,头戴乌纱帽,脚穿黑靴,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地出了轿子。

    众人迎了过来,纷纷抱拳行礼,齐声道:“恭迎府尊大驾光临。”

    唐良懿也笑呵呵地回礼,又回头招呼李致远过去。

    李致远连忙带着周大壮跟了上去,他今天并未穿官服,又年纪轻轻的,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本来是没什么人关注他的,但现在受知府青睐,伴于身侧,就不能不引起众人的关注和揣测了。

    在一干人等的簇拥下,唐良懿和李致远一行步入了新安阁的大厅,宴席都已经准备妥当了,摆了好几桌,其中正中央的当然是留给身份尊贵、德高望重的人坐的。

    李致远跟着沾光,坐在了唐良懿左侧,几乎处于主位了。待众人入席之后,丝竹琵琶也纷纷吹奏起来,宴席正式开始。

    中国的饭桌文化、酒桌文化流传了几千年,各种礼仪规矩繁多,李致远生怕失礼出丑,处处谨小慎微,学着众人的样子亦步亦趋。

    一番客套之后,众人举杯共饮。放下酒杯后,唐良懿这才开始给李致远介绍席中众人。

    当然,首先少不得是要赞扬着介绍李致远一番的。

    唐良懿掷地有声,指着李致远道:“今日本官要为诸位引荐一位少年英杰,就是本府身边的这位李知县。”

    “他年少有为,胸怀大志,受南京史司马的推荐,来我徽州府出任婺源县知县一职,据本官所知,李知县尚未到任婺源,还在赴任途中就已经剿灭过几伙为祸乡里的山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