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容斋续笔·卷九(1 / 3)  容斋随笔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深沟高垒

    【原文】

    韩信伐赵,赵陈馀聚兵井陉口御之①。李左车说馀曰:信乘胜而去国远斗②,其锋不可挡。愿假奇兵从间道绝其辎重③,而深沟高垒④勿与战。彼前⑤不得斗,退不得还,不至十日,信之头可致麾下⑥。馀不听,一战成擒。

    七国反,周亚夫将兵往击⑦,会兵荥阳,邓都尉曰:吴、楚兵锐甚,难与争锋。愿以梁委⑧之,而东北壁昌邑,深沟高垒,使轻兵塞其饷道⑨,以全制其极。亚夫从之,吴果败亡。

    李邓之策一⑩也,而用与不用则异耳。

    秦军武安西,以攻阏与。赵奢救之,去邯郸三十里,坚壁,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既乃卷甲而趋之,大破秦军。奢之将略,所谓玩敌于股掌之上,虽未合战而胜形已著矣,前所云邓都尉者,亚夫故父绛侯客也。《晁错传》云: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上书言军事,拜为城阳中尉。邓公者,岂非邓都尉乎?亚夫传以为此策乃自请而后行,颜师古疑其不同,然以事料之,必非出于己也。

    【注释】

    ①聚兵:屯兵。御:抵抗。

    ②去国远斗:远离本国来开战。

    ③假:借用,利用。奇兵:出其不意突然袭击的军队。间道:小道。绝:断绝。辎重:粮草运输。

    ④深沟高垒:深挖战壕,高筑壁垒。

    ⑤前:前进。

    ⑥麾下:对将帅的敬称。

    ⑦将兵往击:带领军队前往镇压。

    ⑧委:抛弃,舍弃。

    ⑨使轻兵塞其饷道:用轻兵控制他们的干道,截断他们的粮草运输。

    ⑩一:一样,相同。

    去:距离。

    坚壁:安营扎寨,构筑工事。

    将略:带兵的韬略。

    形:形势。著:显著,明显。

    【译文】

    韩信带兵攻打赵国。赵将陈馀屯兵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县西北)抵御。在陈馀部下有个叫李左车的分析了作战形势,并且提出了建议。他说:现在韩信的军队,远离本国,乘胜而来,要与我军决战,其势锐不可挡。我请求交给我一支精兵,从小道前进,直插交通线上,切断韩军的粮饷运输。然后,动员士兵深挖战壕,高筑壁垒,严密防守,使韩军处于进攻不能靠前,退走无路可还的地步。这样,要不了十天,韩信的头就可以挂在将军您的战旗之下。陈馀没有听取这一建议,贸然与韩信进行决战,结果一败涂地,陈馀本人也成了俘虏。

    汉景帝即位三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个王国发动叛乱。景帝派周亚夫率兵前往镇压。两军在荥阳(今属河南)相遇。周亚夫部下的邓都尉分析了作战形势,并且提出了对策。他说:吴楚七国的叛军,现在士气正盛,我军与他们展开决战,很难取胜。我建议先把梁国之地让给他们,在昌邑深挖壕沟,高筑壁垒,严阵以待。同时派轻兵迅速控制交通干线,截断他们的粮饷运送,使他们无法施展威力。周亚夫听后,非常高兴,采纳这一建议,立即做了周密的部署,结果,使叛军大败。

    李佐车与邓都尉都是在战前为其主将献计献策的,这一点是共同的。但是采用还是不用,其结果,则是大不相同的。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时,将军队聚集在武安(今属河北)的西面,准备进攻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国派大将赵奢带兵前往救援,在距邯郸(今属河北)30里的地方,安营扎寨,构筑工事。一直驻了28天,没有出击,并且继续构筑工事,给秦军造成一种不敢出战的错觉。不久,赵军倾巢出动,发动大举进攻,来势凶猛,结果,秦军被打得落花流水。赵奢的用兵韬略,被人们称之为玩敌于股掌之上,在未进行交战之前一定取胜的形势就很明确了。前面所说的邓都尉,是周亚夫故父绛侯的门客。《晁错传》中说: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任为将军。叛乱被平定之后,回京,上书述论军事,升为城阳中尉。这里所说的邓公,岂不是邓都尉吗?周亚夫传中以为这一策略是周亚夫自己提出而后实行的,颜师古对于此说表示怀疑。然而,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策略,必定不是出于周亚夫本人。

    生之徒十有三

    【原文】

    《老子》出生入死章云:出生入死。生①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②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③。王弼注曰: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极,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极,十分亦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④之无生之地焉。其说甚浅,且不解释后一节。唯苏子由⑤以谓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岂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乎?《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⑥,以寄无思无为之妙。其论可谓尽矣。

    【注释】

    ①生:生长。

    ②动之死地:因为活动而招致死地。

    ③生生之厚:追求生活过分。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