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容斋续笔·卷十(2 / 4)  容斋随笔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因而对辅政的宰相人选,不太重视,似乎只是让他们奉行成命而已。但是,对于任用郡守一级的高级地方官员,汉武帝却十分留心。辞赋家庄助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后汉武帝数年没有得到他的问候,于是给庄助写了一封信说:你厌倦了京师豪华的住宅,怀恋故乡绍兴的山水,因而出任会稽郡守。转眼间,我已经很久没有得到你的问候了。吾丘寿王任东郡(今河南濮阳西南)都尉,武帝鉴于有寿王任都尉,就未再设置郡太守,后来又写了一封盖御玺的书信说:你在我面前的时候,足智多谋,有很多建树,可是现在到地方上治理十几个城池,肩负着品级都是两千石的郡太守和郡都尉,两项重任,却荒废了所有的政事,使得盗贼横行,民不聊生,这样的表现与在我面前时很不相称,究竟是什么缘故?汲黯被任命为淮阳太守,却不接受印绶,汉武帝说:莫非你看不起淮阳?我现在召命你,是因为看到淮阳的官民关系很不融洽,所以特意借重你的威名,卧而治之。从这三件事可以看出,诸侯国和郡中之事,无论大小,汉武帝都十分熟悉,做地方官的常常感到皇帝好像就在自己的面前,又怎能不尽心尽力呢?可惜,这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后来被对外征战和奢侈腐化迷住了心窍,使得老百姓看不到他的恩泽,实在是可恨之极!

    民不畏死

    【原文】

    老子曰: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人常畏死,则为奇者吾得执①而杀之,孰敢?读者至此,多以为老氏好杀。夫老氏岂好杀者哉!旨意盖以戒时君、世主视民为至愚、至贱,轻尽其命,若刈草菅,使之知民情状,人人能与我为敌国,懔乎常有朽索驭六马之惧②。故继之曰:常有司③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④。夫代大匠斫,希⑤有不伤其手矣。下篇又曰: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且人情莫不欲寿,虽衰贫至骨⑥,濒于饿隶,其与受僇而死有间矣,乌有不畏者哉?自古以来,时运俶扰,至于空天下而为盗贼,及夷考⑦其故,乱之始生,民未尝有不靖之心也。秦、汉、隋、唐之末,土崩鱼烂,比屋可诛。然凶暴如王仙芝、黄巢,不过侥觊⑧一官而已,使君相御之得其道,岂复有滔天之患哉!龚遂之清渤海,冯异之定关中,高仁厚之平蜀盗,王先成之说王宗侃,民情可见。世之君子,能深味老氏之训,思过半矣。

    【注释】

    ①得执:可以抓起来。

    ②懔乎:凛然警惕的样子。常有朽索驭六马之惧:常常有像用腐朽的绳索去套六匹马拉的破车这样的忧虑和恐惧。

    老子③司:掌管。

    ④斫:砍伐。

    ⑤希:少。

    ⑥衰贫至骨:穷困潦倒到极点。

    ⑦考:探究。

    ⑧侥觊:觊觎。

    【译文】

    老子说:老百姓经常不怕死,用死来吓唬他们有什么用呢?如果真能使人们都怕死,那么对于极少数胆敢作奸犯科、不顾身家性命的人,我就可以把他们抓起来统统处死,这样谁还敢违法取死呢?读到这里,多数人都会认为老子是个好杀之人。实际上,老子哪里是什么好杀之人呢?他的本意只不过是想告诫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千万不要把老百姓视为最愚蠢、最卑贱之人,随心所欲地处死他们就如同铲除小草一样。老子希望君主们能全面了解老百姓的真实情况,明白每一个人都可能像敌对国家一样对自己构成严重的威胁,因而时刻提心吊胆,高度警惕,犹如用腐朽的绳索套着六匹马拉的一辆破车。所以他接着说道: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就如同代替木匠砍木头。代替木匠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的。老子在下一篇中又说道:老百姓之所以轻率地不惜生命去冒险,是因为统治者拼命地想使自己生活得更加舒适,以致逼得百姓不惜生命去冒险。况且希望长寿是人之常情,即使是穷困潦倒到了极点的人,其处境已与饥寒交迫的奴隶相似,但是和受戮而死仍然是大不相同的,难道会有人不怕吗?自古以来,时运多变,甚至于普天之下的人都揭竿而起,铤而走险,可是仔细地探究事变发生的原因后就会发现,事变初起时,老百姓并没有不安分之心。秦、汉、隋、唐末期,形势犹如土崩瓦解、鱼腐肉烂,几乎家家有罪,人人可杀,可是像王仙芝、黄巢这样的罪魁祸首,所觊觎的只不过是一官半职而已。如果国君和宰相御下有方,难道会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吗?从西汉龚遂之肃清渤海郡(今属河北),东汉冯异之平定关中,高仁厚之镇压蜀盗,王先成之劝说王宗侃等事,可以清楚地看出民情,只要能够活下去,他们并不愿意犯上作乱。世上的君子,如果能够仔细地玩味老子的这番话,就可以少犯很多错误。

    天下有奇士

    【原文】

    天下未尝无魁奇智略之士,当乱离之际①,虽一旅之聚,数城之地,必有策策知名者出其间,史传所书,尚可考也。郑烛之武②、弦高③从容立计,以存其国。后世至不可胜纪,在唐尤多,姑摭④其小小者数人载于此。

    武德⑤初,北海贼帅綦公顺攻郡城,为郡兵所败,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