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三十二章 大结局(2 / 3)  郑王天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备邓国,邓国不承认过错在自己身上。

    有鉴于此,楚国和巴国只能选择自己讨回公道,两国联合进攻邓国的鄾邑,邓侯派人来救,楚、巴两面夹攻,邓师大败!

    郑庄公四十二年,也就是鲁桓公十年,天子手下的士卿发生内讧。

    起因是虢公在天子面前说大夫詹夫的坏话。

    詹父得理不饶人,以王师攻打虢国,虢公逃到虞国避难。

    郑忽借机向詹父表明愿意为王师前驱的心意。

    其实,就是想趁着这个机会,灭了虞、虢两国。

    郑忽如此“好意”,詹父又怎么会拒绝?

    就这样,郑忽带领的晋师和詹父带领的王师一同攻打虞国。

    最终,詹父执虢公归王室,郑忽则率兵攻灭了虞国。

    灭虞之后,郑忽打着天子的名号挥师入虢,虢公都已经被带走了,虢人面对郑忽这只打着天子旗号的军队哪还有什么抵抗之心,虢国被郑忽轻而易举的灭掉。

    而后,郑忽带其子进返回郑国。

    至于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是因为郑忽知道,留给他老爹的时间不多了。

    他老爹郑庄公在位四十三年。

    换句话说,他需要提前回到郑国熟悉一下政务,顺便陪他老爹走完人生中的最后一段路。

    而他的嫡长子进,也已经六岁多了,是时候告庙,确立其嫡长孙的地位了。

    不仅如此,和列国缠斗了这么久,郑国越战越强,郑忽觉得他有责任来帮他老爹在死前完成半辈子所追求的夙愿,那就是称霸。

    在历史上,郑庄公也是在死前完成的这一夙愿,只不过响应其号召的只有齐、卫两大国而已,所以,只能算是小霸,和齐桓公等人的称霸根本没办法相比。

    不过,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因为有了郑忽的介入。

    郑忽入郑之后,便把称霸的事情提上日程。

    他遣使至齐、卫、鲁、宋、陈等中原大国,其他的一些小国也没放过,甚至还派人通知了天子。

    与之约定,会盟于郑国恶曹。

    郑庄公四十三年春正月,郑、齐、卫、陈、晋五大国以及其他的一些国家,比如晋国周围的梁、芮等国,郑国原来的盟国邾国等一些国家的国君齐聚郑国恶曹,天子派遣周公作为使者参与了这场盟会。

    参与这场盟会的各国国君一致同意郑国提出的尊王攘夷的方针政策。

    盟约是郑忽拟定的。

    基本上是照抄齐桓公葵丘之盟的盟约。

    最主要的大概有六条。

    首先第一条,自然是尊王攘夷。

    接下来的,和齐桓公葵丘之盟的盟约一般无二。

    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

    最后申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此次会盟中,郑庄公亲执牛耳,确立了郑国的霸主的地位。

    周公代表天子赐祚肉,表彰郑庄公所取得的功绩。

    可以说,郑庄公是当之无愧的首霸。

    以后的历史上,绝对不会再有人以小霸来称呼郑国。

    这次郑国的称霸没有任何一点水分。

    像齐国、晋国都是有天子彤弓的一方方伯。

    当今天子得到天子彤弓也不过,郑、晋、齐三国而已。

    如今三国悉数到场。

    其他两个方伯之国都承认郑国的霸主地位,除了郑国哪一国能做到这一点?

    盟会结束之后,郑忽以宋国未来会盟为由,率领诸侯之师讨伐宋国。

    联军一直打到商丘城下,宋国被迫认错。

    而后郑忽又转而攻打鲁国,鲁桓公亦向郑忽低头。

    夏五月癸未,郑庄公去世,郑忽在新政大殿中即郑伯位。

    夏六月,宋、鲁借着郑国操办丧事的时机联军伐郑,报复之前郑忽率领诸侯之师讨伐二国。

    郑忽命祭仲领军出兵,祭仲在雍丘败宋鲁联军而归。

    秋七月,葬郑庄公。

    是月,郑忽以翼城封晋侯,使之奉晋国宗庙,而尽有晋地。

    消息传出,宋、卫、鲁三国笼罩在一片恐慌情绪之中。

    尤其是宋国。

    宋国和郑国打了几十年了,可以说是血海深仇。

    之前郑忽在晋国执政,还没有吞并晋国的时候,宋国其实就已经很不满了。

    现在彻底吞并了晋国,宋国还怎么能忍。

    看着郑国坐大?

    想都不要想。

    郑晋合并对宋国来说只有害处,没有任何一点好处。

    正如历史上烛之武劝秦穆公所说“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强大,从来都是一种威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